九成科研活动注定失败
失败是创新的常态。这样行,是一种知识;不行,可能是更重要的知识。
十余年的“冷板凳”,多少次失败,刘初升已经记不清了。但对“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格言,这位不久前获得201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的科研人员向记者道出了他的体会——
时间回溯到2000年。彼时,作为很多行业基础设备之一的高性能大型振动筛,市场需求量日益增长,但却完全依赖进口。供需的极端不平衡催生了大型振动筛售价的高涨。以一个中等规模大小的大型振动筛为例,进口价为100多万元。
更糟糕的还在后面。“只卖产品不卖技术也就罢了,最可气的是,他们竟然将技术已经落伍好几代的产品卖给我们。”回忆过去,刘初升言语中依旧透着些许愤怒。
于是,瞄准高性能大型振动筛这块难啃的“硬骨头”,刘初升和他的研究团队开始了漫长的研究之旅。
可有关技术被国外封锁,国内毫无踪迹可寻,从哪里切入,又该如何攻克,他们没有任何头绪,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然而,很快现实给了他们沉重一击:历经数个月的论证、长达半年多的试验,路子行不通,得重新寻找新的路径!就这样,探索——失败——探索……在无数欣喜与失望交织的试验中,刘初升已记不起他们尝试了多少个解决方案,只知道每个方案从提出到否定,最短的也要耗时半年以上。
不过,十余年的“冷板凳”没有白坐。如今,由他们协作发明的高性能大型振动筛,已在全国297家单位应用并出口澳大利亚,年筛分煤炭约5亿吨。仅统计近3年在15家煤矿的应用情况,累计新增经济效益约10.9亿元。再回首一路上的失败和成功,刘初升很坦然:“既然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那么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失败和成功注定要相伴而生。”
有关资料显示,科研创新成功率仅有10%左右,而失败率却高达90%。显而易见,失败是创新的常态。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说:“科研项目的失败是一个能力增长的过程。这样行,是一种知识;不行,可能是更重要的知识。就好像问路,有人告诉你某条路走不通,到不了,这更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