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最晚到今年9月底,七大省属煤企的银行贷款将全部重组为转型升级中长期专项贷款,涉及资金4000多亿元。]
近日,为支持山西省属七大煤炭集团化解过剩产能、加快转型升级,山西银行业表示将全面推广转型升级中长期专项贷款,预计最晚到今年9月底,七大省属煤企的银行贷款将全部重组为转型升级中长期专项贷款,涉及资金4000多亿元。
历经2009年-2011年的繁荣周期顶峰之后,煤炭行业开始不断下行。2014年,众多扩建、新建产能开始释放,再加上下游钢铁、化工、水泥普遍产能过剩开工萎缩,致使煤炭企业不断降价保量。近年来,更有煤炭企业现金流急剧恶化,被迫举债维持经营的现象屡见不鲜。
山西七大国有煤炭企业2015年财报显示,其负债总额较2014年增加千亿规模,达到1.1万亿元,增幅为10.2%。其中作为全国第三大、山西第一大煤企的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同煤”)负债最多,截至去年底为2192.09亿元。除此之外,居高不下的负债率也成为七大煤企陷入资金紧张局面的佐证。经过计算可知,截至2015年底,七大煤企的资产负债率为82.30%。负债率水平超越了70%这一银行放贷参考标准。
不过,自去过剩产能开始之后,今年上半年煤炭国企首次实现由亏转盈。2016年全国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和脱困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煤炭运行呈现出产量、库存双下降和价格回升的趋势,全国原煤产量为16.27亿吨,同比减少9.7%,矿存煤炭同比下降8.6%,去产能效果初显。
进入2016年,山西省七大国有煤炭企业“捉襟见肘”局面并未好转,持续陷入流动性负债难题。据梳理,山西七大煤炭集团2016年第一季度的财报显示,七大煤炭集团流动负债总计约6771亿元,其中同煤、山西焦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潞安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晋能集团有限公司、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流动负债分别为968.45亿元、1430.93亿元、1102.69亿元、982.64亿元、473.61亿元、693.41亿元以及1119.39亿元。
这些沉重的压力或成为压倒它们成为“僵尸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7月27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僵尸企业研究报告》显示:2005年至2013年的工业部门僵尸企业比例大约为7.51%,研究发现,国有企业、规模大的企业、年龄大的企业更容易成为僵尸企业,并且煤炭、钢铁、玻璃、水泥等重点行业僵尸企业更多。
报告认为,地方政府要减少对企业运行的干预,不要利用行政力量去推动企业兼并重组,不要给辖区内企业施加超出其负担能力的就业压力和财税压力,不要给缺乏效率、生存无望的僵尸企业提供各种补贴和迫使银行发放贷款。
可见,金融机构在提供信贷服务的过程中甄别环节显得尤为重要。
今年4月,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联合印发了《关于支持钢铁煤炭行业化解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强调,金融机构应坚持区别对待、有扶有控原则,积极做好“去产能”信贷服务。在满足钢铁、煤炭企业合理资金需求的同时,严格控制对违规新增产能的信贷投入。对长期亏损、失去清偿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及落后产能,坚决压缩退出相关贷款;对有清偿能力的企业实施债务重组。
在银行业支持省属煤炭集团化解过剩产能、加快转型升级推进会上,中国银监会山西监管局局长张安顺说:“省属七大煤炭集团是山西煤炭产业龙头企业,无不良贷款、逾期、欠息情况。
媒体报道,山西的银行业也为此采取了积极应对的措施。今年上半年,建行山西省分行不仅对焦煤集团到期的1.8亿贷款进行续贷,并且新增2.45亿元贷款及5亿元的理财产品,贷款全部转为转型升级中长期专项贷款。目前,焦煤集团在建行综合授信额度达到184亿元。焦煤集团本部129.5亿元银行债务中,63.5亿元贷款全部落实到期后办理转型升级中长期专项贷款,66亿元理财产品到期后及时接续理财产品或办理转型升级中长期专项贷款。
此外,山西省分行新增各项贷款118亿元,在四大国有银行中居第一位;除对七大煤炭集团信贷支持235亿元外,对其非煤板块信贷支持达142亿元;新增融资租赁71.5亿元,平均期限3-5年,盘活了企业固定资产,增加了现金流,并借助增值税抵扣政策,帮助企业降低了融资成本。
通过将短期贷款转换成中长期贷款,煤企的财务成本得以降低、资金链条的安全更有保障,资金的正常运转对于企业转型升级、健康稳健地运行也多有裨益。
不仅如此,山西最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增进煤炭行业流动性,比如之前传出要推CDS,并积极带领煤炭企业参加路演,寻求更多的金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