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随手扔在垃圾桶的香蕉皮、中午午饭后没用的塑料外卖盒、做晚饭时不需要的鸡蛋壳等厨房废料,还有平时用没电的电池、买买买之后包裹泡沫和快递盒子…每个人一天不经意间所产生的的生活垃圾有很多,可是你真正做到将它们都分门别类了么之前没做到没关系,因为国家就要强制施行垃圾分类了……日前,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上,向常委会作了 《国务院关于2016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与研究处理环境保护法执法检查报告及审议意见情况的报告》,对下一步环保工作计划进行了部署——在提及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时,他指出,国家要推动重点城市实施垃圾强制分类,加快建设分类投放、收运和处理设施,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
这并不是国家首次提出要强制垃圾分类。去年六月份,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就联合发布《垃圾强制分类制度方案(征求意见稿)》。
在2017年底前,制定出台针对强制对象的垃圾强制分类办法;到2020年底,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分类,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达到90%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
目前我国环境保护仍处于补齐短板的关键期,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不单单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毕竟污染环境的源头,还有我们自己。力所能及地做好垃圾分类,就是普通老百姓对于保护环境最大的支持。而国家之所以提出强制,是因为真正的垃圾分类实践并不理想。
垃圾分类,为啥在中国就进行不下去
国家一直鼓励垃圾分类,意在提高垃圾本身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力争物尽其用,但是在欧美、日本等国家做得很好的垃圾分类,在中国怎么就进行不下去呢早在2000年,北京、上海、南京等八座城市就被确定为全国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十多年过去了,效果并不明显。
究其原因,最大的问题恐怕在于教育宣传不到位、老百姓压根不知道如何分,以及垃圾处理末端的垃圾回收站本身分类处理垃圾的能力和技术问题。
垃圾分类处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上游的垃圾分类、中游的垃圾运输和下游的垃圾处理均涵盖在内,环环相扣。
最前端的垃圾源头分类,和普通居民直接相关,也直接决定了后面环节的成效。
源头上,老百姓没有将垃圾分类的意识,嫌麻烦,垃圾还没拿出家门,就已经混在一起,再加上国家对其宣传教育并没有持续而固定,对于什么样的垃圾是“可回收的”,什么是“不可回收的”也没有严格的界定规范和标准,民众只能凭生活经验来区分垃圾的类别。
而有时问题出在中游和下游。
老百姓按照可回收、可利用等标准分类了垃圾,但是垃圾回收的环节又将这些垃圾混在一起,垃圾车一股脑全部收走,或者在回收站都倾泻在一起,又白分了。
经费不足也是垃圾分类工作迟迟不能推行的原因之一。以广州为例,如果持续3至4年,仅垃圾袋就需14亿元,以200人配1名指导员计算,广州市1800万人,每年需花费40亿元。这样的投入,即便对于发达城市来说,几乎也是不可想象的。
事实上,垃圾的分类回收也非常复杂。虽说诸如塑料、金属、纺织品、纸制品等都是可以回收、循环利用的,但当我们简单粗暴地将垃圾按照垃圾箱分类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类的时候,问题就来了,很多原本是可回收的垃圾这么一混合,会加大垃圾处理难度、降低回收价值,遇到垃圾处理终端技术不到位,甚至会使它们变得不可回收,最后还是逃不了被焚烧或掩埋的命运。
在垃圾分类上为什么他们可以做得这么好
其实,我国是有《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其评价标准》的,但是民众其实并不了解,也没有如此细致严谨的垃圾分类条件。
我国规定城市生活垃圾可分为六类:可回收物(包括纸类、塑料、金属、玻璃、织物),大件垃圾(包括废家用电器、家具等),可堆肥垃圾(包括剩余饭菜等易腐食物类厨余垃圾、树枝花草等可堆沤植物类垃圾等),可燃垃圾(包括植物类垃圾,不适宜回收的废纸类、废塑料橡胶、旧织物用品、废木等),有害垃圾(包括废日用小电子产品、废油漆、废灯管、废日用化学品和过期药品等),其他垃圾。
和垃圾分类做到最好的国家一比,就知道我们的差距在哪了,能够借鉴、学习的例子就在眼前……日本是世界资环循环利用的典范国家。在日本,普通百姓都会自觉做到垃圾分类。从幼儿园到高中期间,学校都会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垃圾处理厂,对于垃圾分类处理的必要性,日本人从小就有感悟。
居民小区都有垃圾分类宣传手册分发到各家,里面交代了严格的分类办法,包括面积大于明信片的纸张不属于可燃垃圾,要归为“资源垃圾”;牛奶盒、饮料盒需要洗干净内部液体之后,剪开摊平处理;牙膏等软管类垃圾,要挤空之后剪成每段30厘米等等。
分类细致之余,每个地区对于哪一类垃圾制定在哪一天丢也有严格规定。比如,可燃垃圾是每周三、六的早上9:30回收,不可燃垃圾是每周四早上9:30回收……错过了回收时间则必须把垃圾带回家,乖乖等下一个规定日子。
垃圾袋都是透明或半透明的,以便让垃圾收集员一目了然。垃圾袋上有编码,每个地区有本地区对应的垃圾袋编码。严格一点的地区,在购买垃圾袋时还要求实名制,起到监督到人头的作用。
而且日本关于垃圾分类的法律条文之多,量刑之重,堪称世界之最。例如《废弃物处理法》、《关于包装容器分类回收与促进再商品化的法律》、《家电回收法》等都是和垃圾分类相关的法律法规。
如果有人敢在垃圾收集区乱扔垃圾,付出的代价也相当高昂。
据《废弃物处理法》第25条14款规定,胡乱丢弃废弃物者将被处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10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83万元);如胡乱丢弃废弃物者为企业或社团法人,将重罚3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500万元)。
垃圾分类是国民素质的体现,但实现垃圾分类不能仅指望素质的提高中国其实曾经也有很好的垃圾分类回收传统,比如牙膏皮攒起来回收、生物垃圾用来做堆肥、废布头都能回收再利用,我们是什么时候忘记了这个习惯呢在今天,我们要重新拾起这个节约的优良传统,政府自上而下的引导、教育,而且坚定地落实垃圾分类回收制度是相当必要的。
近日,住建部副部长倪虹在与媒体座谈交流时就提出,垃圾的分类投放,需要居民养成习惯,让居民分得明白、分得方便,如在城镇推行的“能卖的拿去卖,危险的单独放,干湿要分开”,在农村推行的“会腐烂的和不会腐烂的”分类方法。
国家需要推行一系列强度和频率足够的宣传教育,这个甚至可能需要一代人、两代人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全部完成,但是不能不做。
除此之外,还要尽快建立一整套的分类垃圾处理系统,否则垃圾的分类就会失去意义。
倪虹提出,分类回收要与末端处理和资源利用相衔接,分得精细、合理。而且,分类运输是衔接回收与处置的关键环节,要继续加大运输环节的建设与投入,以科技进步不断推动和促进垃圾分类的后端改良。
而像日本一样有一系列规定垃圾分类和相关惩戒措施的法律法规,也是帮助落实垃圾分类的必要武器。居委会以及邻里邻居应该被赋予互相监督的权利和义务,同时理顺卫生管理体制,让垃圾分类工作能得到有效监督。
从国家要推动重点城市实施垃圾强制分类这个决定,能够看到政府以后要真正落实垃圾分类的决心。但是如何“强制”法,还需要推出更加详实的规定。
当下,在我国,有的垃圾分类方法已经得到成功的实践,例如北京环卫集团推出“互联网+分类回收”,利用微信客户端和APP实现厨余垃圾有偿积分回收,厨余垃圾的精准投放率和收集率明显提升,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效果显著。
(北京居民可以通过微信客户端、手机APP等实现垃圾分类和投放)
垃圾智慧分类模式不失为探索垃圾分类的有效尝试。生存环境与大家的生活息息相关,垃圾的分类整理还是要从源头做起,否则,不经意间,你的行为可能就要为整天抱怨的严重雾霾、堪忧的水污染“添砖加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