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国内传统筛分原理向半自动筛分生产瓶颈难题,自主研发硅藻土气力输送设计系统,带领团队完成700℃恒温焙烧炉、晒土产场工程等多项设备技术攻关升级,这是贴在威顿(铜仁)公司设备工程师李远康身上的成功“标签”。
李远康,这位被同行称为“康师傅”的普通工人,扎根一线30年,发扬新时代工匠精神,一心一意做技术,全心全意搞研发,尽职尽责谋发展,既不当班长也不当官,心甘情愿做起生产线上的“疑难杂症”处理专家。
李远康介绍技术改造后的焙烧炉
与机械工业结缘一干就是30年
人称“康师傅”的李远康1966年出生在杜鹃花之都———毕节市的一个小乡镇。1984年,19岁的李远康考进贵州化工学校(现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习化工技术;1987年,从化工学校毕业的他换过几家单位,但一直从事化工生产设备维护、技术支持等工作;2013年,机缘巧合李远康进入威顿(铜仁)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生产部,成为这家公司的副主管兼设备工程师。
在记者问到,是什么让他坚持了几十年的设备技术工作时,他说缘于小时候对机械的热爱。李远康回忆,10岁时人生拥有第一个玩具———一个上发条的弹簧小青蛙。年幼的他,目光并不仅限于玩具的娱乐,他更多的是上发条后为什么玩具青蛙就可以跳动,于是他把玩具青蛙拆开一看究竟,后来又反反复复把玩具青蛙给装好,这也成为他与机械技术最初的缘分,从这种简单游戏中,他不知不觉爱上了机械工业,后来走上了机械工业这条道路,没想到这一干就是30年。
李远康在车间记录设备运转数据
潜心技术研发打破传统筛分生产瓶颈
2014年,为解决硫酸厂催化剂筛分的劳动强度大、高粉尘污染、效率低等问题,李远康通过系统参数收集、气力输送设计计算、设备功能设计等工作,成功研了半自动筛分机,打破了国内传统筛分原理向半自动筛分生产瓶颈的难题,这一项成就对公司突破技术革新和提高工作效率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每一次的设备技术的改造,技术的攻坚克难,对我而言,都是不断探索、战胜困难的过程,当克服了一个个困难后,会由衷欣慰。”李远康说。
诚然,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搞技术设备维修,设计、创新及研发的人都明白,一项小小的技术改进,每年可以为企业节本增效上千万元;一项技术创新成果,可以解决困扰企业生产的难题。
据了解,从2015年11月至今,他研发的筛分机极大地减少了硫酸厂人工筛分污染和人力成本,得到同行硫酸厂家的赞赏,也为公司创造了财富,赢得了良好声誉。目前,他正着手研发第二代筛分机。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力。在采访中李远康一直都在说,技术革新就像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一个成功的技术工程师,并不是靠着自己一个人的努力就能做好一件事,能攻克每道技术难题,他既需要个人的努力和修为,也需要他的团队、身后为他搭建平台的制度和机制。
生命有尽头,创新无止境。2015年,威顿(铜仁)公司又遇到一项技术难题,以前公司自主设计的硅藻土输送系统,硅藻土先由工人搬运上手推车,然后推到人货混载电梯,这种设计系统工人劳动强度大,且硅藻土挥发污染环境,超负荷运载致使电梯频发故障,企业生产受到严重掣肘。
攻坚无险阻,只要肯登攀。针对以上问题,是年底,李远康在国内无技术可借鉴、无样板可遵循的艰难环境下,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和实地实验,提出了“固定管路气力输送—硫化输送—螺栓连接—专用粉体分离”的设计思路,2016年4月,他完成硅藻土气力输送系统设计,该系统9月正式投入使用。
“他仅仅用了5个月的时间,自主设计的硅藻土气力输送系统,切实解决了环境污染大,工作效益低,劳动强度大的难题,为公司创造了一笔巨大财富。”公司总经理杨代华说。
李远康(中)对锥形储料设备前期材料进行测量。
把生产车间当家 把生产设备当孩子
同工同劳,同工同酬,这些年李远康并没因为自己有“特殊贡献”向企业提要求。
“检修和维护设备是我的本职工作,这也是一个技师工人应该遵守基本职业操守,我是这里的设备工程师,肩负着整个生产部门所有设备的正常运行,干了这份工作,你就得把机械生产设备当自己的孩子,想方设法把它们照顾好,也得把生产车间当成家,家里有事你就得去解决。”简单的几句话,道出了李远康对待工作的态度。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份坚守,一份责任。李远康所说的话、所做的事体现出了一位基层设备工程师的工匠精神和为民情怀。付出背后就是收获,这些年他不仅得到集团公司领导和广大员工赞同,更是多次被授予集团公司管理明星和优秀员工、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不当班长不当官,技术革新大于天,李远康扎根一线30年,一心一意搞技术,一天时常忙碌近20个小时,因设备故障半夜一两点钟被叫醒……“我不是完人,但我设计的系统和产品一定要完美。做到这一点,需要一辈子脚踏实地的工作。”这是李远康的人生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