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了环境科学,就注定要在环境条件最恶劣的地方工作,所以努力奋斗呗!我们这代人多做一点,后代就可以多拥有一点。”
在巡查中的王润沛
1988年出生的王润沛,2014年研究生毕业后就来杭州工作,一直都在天子岭的杭州市环境集团有限公司工作。从污水处理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到现在负责厨余一期项目、餐厨一期项目的全面运营工作。
三十而立,对于王润沛来说,奋斗有着双重含义:
一是为了美好生活——来杭州也是意外,“我女朋友当时在杭州工作,告诉我环境集团招聘,我就投了简历。后来,他们的录用通知比北京的一家公司早到。我就跟着女朋友落户杭州了。”为小家谋幸福,能在杭州扎下根,是他最实在的奋斗理由。
二是为了心中理想——工作4年来,他始终都在垃圾资源化处理的一线,也是垃圾处理的守门人之一,“学了环境科学,就该当环境的守护者。”
他的日常关键词:脏臭和危险
“和环境专业打交道,工作环境哪里会好呢”
2016年4月,王润沛调入现在的岗位,名称很专业——固废处理分公司资源化利用科科长,具体负责厨余一期项目、餐厨一期项目的全面运营工作。看起来,他所在的厨余垃圾和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的部门并不是一线,而且科技化程度比较高,并不像是环境很艰苦的岗位。
然而,外行的想象力始终是贫乏的。
他的办公地点就在天子岭垃圾填埋场山脚下,厨余垃圾资源化生产线车间的三楼。四楼平台是依山而建的运送杭州各地厨余垃圾的绿色垃圾车的进料口。一楼就是通过机器分拣出的厨余垃圾中含有的塑料、铁制品等物质的出料口。
在他的办公室的墙上,有一张1.5米宽、1米高的巨大表格,题为“资源化事业部2018作战图”。写着整个部门的22项工作,其中执行人这一栏里写着“王润沛”的有十项,“我平时工作比较杂,很多挺专业的。”他边聊边带着钱报记者走了一遍厨余垃圾资源化再利用的流水线——这条生产线,他每天都会至少走一次,看看设备的运行,比较重要的几个环节的数据基本上随时都会关注的。
在这3000步路程里,记者看到了一个环境资源工作者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强度。
厨余垃圾开始预处理后,会暴露在车间内。虽然整个预处理车间是有除臭设备的,但为防止未经处理的气味泄漏,整个工作间密封性相当好。所以在预处理车间味道可想而知,人员进出都要戴口罩。
“和环境专业打交道,工作环境哪里会好呢?”他说,“只有环境恶劣和相对恶劣之分,如果山清水秀,那就不需要我们环境人了。”
比如刚工作时,他在污水处理厂。“那会儿,我们需要处理的污水——是填埋场垃圾腐烂后流出来的水,墨黑的,不小心手上沾一点,洗上四五次都还会有味道的!但是,慢慢你也会习惯的。”
脏和臭是一方面,工作的艰苦还体现在另一个方面——危险。
“20米高的沼气罐,每周要爬一次,很多保护设施都是在罐顶的。”王润沛说,爬罐子的楼梯是在沼气罐外面的,铁质的楼梯通透感十足,可以一眼看到地面,“恐高症是肯定上不来的。我刚开始爬的时候,腿都会抖的,要在心里默念不要看地面。”
手机24小时不敢关机,“如果下班时间给我们打电话一定都是紧急情况,最好人要到现场来。”王润沛说,在项目试运行时,在家里饭吃到一半就被电话呼出来的情况,也是家常便饭了。
他的老家沙尘暴严重
“我就想用所学所知把垃圾变成金山银山”
每天爬高摸底,接触的不是污水就是污物,工作的8小时几乎都和垃圾打交道。记者问王润沛:“你有没有后悔过选环境科学的专业?”
“我是2007年考大学的。当时,爸妈是想让我学个计算机专业之类的,比较适合男孩子。但当时,我的老家河北地区,沙尘暴还挺严重的,我就想学环境专业,治理空气问题的。”王润沛说,他从一开始就知道学了环境专业,会在环境最恶劣的地方工作的。
不是完全没有后悔的时候,毕竟当程序员是高收入的工作,也不会被晒得这么黑。
“天子岭是个很奇妙的地方。”他站在办公楼四楼的平台上,指着四处的工作环境告诉记者,“这里是填埋场也是公园,工作时间里一边是垃圾,一边是森林繁茂,四处鸟鸣,天气好的时候,能看到很远的地方,俯视整个崇贤小镇;天气不好的时候,连山脚下的污水厂都看不到。”
王润沛说,现在,这里每天处理200多吨的厨余垃圾。经过分拣后产生有效的无机物大约能发电24000度,垃圾也瘦身成60吨。“别看运来的都是垃圾,我们要做的不就是用所学所知,再把它们变成金山银山吗?”
他的下一个奋斗目标:接孩子回家
“每天和孩子视频,看他吃饭都觉得高兴”
虽然王润沛的工作看起来挺像个典型的工科男,不过在细微处还能看到他的细心。
杭州市环境集团有限公司的厨余一期项目是有市民的参观线路的,在线路中有几个玻璃柜,展示的就是混在厨余垃圾中的铁皮、橡胶等其他垃圾。王润沛和同事们日常捡了不少小废弃物,清洗干净了,大家一起开动脑筋做成了可爱的小摆或者实用品。小偶人、餐桌垫、储物篮……“看着东西挺好的,做得好看点,也给参观的人看看,扔垃圾之前三思一下,能挽救的尽量再挽救一下。”
这是工作之外的他的投影,而他的奋斗也终于在杭州开花结果——
因为和女朋友来杭州扎根,对于老家在北方的王润沛和他的爱人来说,也算是背井离乡,在杭州白手起家。“我家小朋友是2017年6月出生的,我和老婆两个人是大学同学,现在也都在杭州做环境相关工作,平时也挺忙,孩子就放在我老家,爸妈帮着带。”
说起现实中的生活,王润沛最简单的想法就是能尽快把孩子接来杭州,一家人结束“两地分居”的日子。“现在每天就想着下班后给老家打个电话,和孩子视频一下,看看他吃饭都觉得很高兴。”
王润沛说,2019年就能拿到房了。最近两年要攒钱然后尽快装修,然后就可以接孩子来了。“他第一次走路,第一次开口喊爸爸,我们都不在身边,觉得很愧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