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制成的材料用于园林绿化,这在全北京还是首批。公园内所用的全部再生骨料,都源于几公里外的南苑棚户区改造项目。北京市政路桥旗下北京都市绿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首次用上了移动式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装置,棚户区里的建筑垃圾原位处置、就近应用,成了为城市“留白增绿”增添亮色的宝贝。截至目前,南苑棚改一期建筑垃圾处置量超6成,明年4月将完成近30万吨建筑垃圾处置。
丰台千余树池用上新材料
虽已入冬,在刚开放两个多月的嘉囿城市休闲公园内,路边栽种的树木仍现绿意,低头细看,树池内被彩色颗粒均匀铺满,只有黄豆粒大小。
“把再生骨料用于园林绿化,嘉囿城市休闲公园是丰台第一个试点。”丰台区园林绿化局局长王世义轻轻抓起一把树池内的骨料说:“这种材料透气性好,结合绿化技术,就能让土壤更好地呼吸、保水和透水。”
几个月前,在丰台区公园和街边的树池内,要么裸露着沙土,要么用鹅卵石进行覆盖,这种天然石料的成本并不低,生产商取材时还需要开山。
市面上,建筑垃圾生成的再生骨料产品琳琅满目,丰台区园林绿化局看中了这种新材质环保经济的特质,在全市首次“吃螃蟹”,今年下半年,区属所有绿化队每天都在忙碌着和再生骨料打交道。
据介绍,截至目前,嘉囿城市休闲公园用上了500立方米的再生骨料和3000平方米的透水砖;位于西四环、南四环丰台段和榴乡桥区南北两侧道路所有3868个行道树树池,全部新添了共计468立方米的再生骨料。
王世义表示,丰台将进一步拓展再生骨料在园林绿化更多领域内的应用。
再生骨料应用到了嘉囿城市休闲公园
生产线“能走”还“能吃”
要看到这些再生骨料的“前身”,还得来到位于南苑镇北马中路与新华路交叉口的建筑垃圾处置现场。从无处安放到循环利用,建筑垃圾在此经历了一场神奇的“变身”之旅。
工地现场正是南苑棚户区改造拆迁后的一处废墟。“现在路面铺设的就是再生骨料,路面透水而且不起尘。”项目经理贾宁宁说,红色的小块之前是红砖,灰色的是混凝土。
走进一座白色环保生产大棚内,三台履带式的大型机械——重型筛分机、破碎机、成品筛分机首尾相接,组成了一条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生产线。整个生产车间只有两三名工人在监视机械的运转,进料口不断被铲车填满,然后不断“吞”下去。在大棚最外侧的出料口,破碎、筛分完毕的四种不同粒径规格再生骨料沿着履带落在骨料堆上。
不同于本市很多固定式厂区装置,这条生产线“能走”,用上了移动式现场资源化处置方式,能直接搬运至工地现场进行处置作业,避免运输过程中建筑垃圾遗洒、尾气等二次污染,这在丰台区尚属首次,也是“独一份儿”;它还“能吃”,每小时就能“吃”进去近200吨建筑垃圾,一天的“食量”就达到了1500吨,相当于一个中型的建筑垃圾处置工厂。
南苑棚户区改造项目上,用上了移动式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装置,棚户区里的建筑垃圾可以原位处置、就近应用
北京都市绿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工程人员演示再生骨料的透水性
“南苑棚改项目一期地块的建筑垃圾总量约30万吨,目前已完成处置超6成。”贾宁宁说,预计明年2月所有建筑垃圾完成处置后,这套设备就能搬到二期地块继续作业。
园林绿化成应用新领域
建筑垃圾如何消纳,一直以来都是一大城市难题。据市发改委统计数据,2017年北京市产生建筑垃圾约3000万吨,2018年将实施4000万平方米的建筑拆除,预计产生约2000万吨建筑垃圾。
据了解,建筑垃圾以往只能用于填埋和堆放,现如今北京越来越多工程中的建筑垃圾被加工成再生道路材料、再生墙体材料、再生混凝土骨料等不同种类的再生产品。
北京也正多措并举让建筑垃圾“变废为宝”,例如市住建委4月提出“本市建筑拆除工程实行建筑拆除、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一体化管理”等;不只是工程建设,园林绿化成了再生产品应用的一大新领域,市园林绿化局7月曾出台指导意见,要求各区在绿化工程中合理使用建筑垃圾,在对建筑垃圾细化分类的基础上做到就地循环利用。
在都市绿源公司总经理杨玉杰看来,南苑应用的“现场拆除+资源化处置+就近合理化应用”一体化处置模式,节约生产成本的同时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将成为建筑垃圾处置的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