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路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处置中心,将把加工的建筑垃圾成品料用于道路摊铺中
正在进行快速化改造的红山路,有望成为南京市首个全结构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道路。近日,市建委、市城建集团在红山路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处置点召开现场会。8月15日,将在红山路快速化改造现场选取100—200米列为试验段,试点道路全结构再生产品铺装。
随着填埋场的日趋饱和,为建筑垃圾寻找出路是我市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今年4月,市政府印发《关于促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实施意见(试行)》,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建筑垃圾收运、处置及再生利用体系,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力争走在全省前列。按照计划,我市拟建19个移动和固定式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处置点。截至目前,已建成南部新城、栖霞区、玄武区、溧水区多个处置点。其中,红山路处置点为今年市级试点项目,承担课题研究和先行先试的任务。
南京环境集团负责人张吕林表示,红山路处置点以拆建垃圾骨料和建筑泥浆泥饼为主要利用对象,产生的再生品用于替代市政道路的路床和底基层、基层天然原料,为全市推广复合利用再生垃圾提供模板。自5月建成以来,共处置混凝土垃圾原料800吨,生产混凝土再生骨料700吨,利用率87.5%;处置砖混垃圾原料1400吨,生产再生骨料700吨,利用率50%左右。
8月15日,将在红山路快速化改造现场选取100—200米列为试验段,试点道路全结构再生产品铺装。负责该项课题研究的东南大学教授张亚梅,此前一直在南部新城开展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研究。她表示,从砖混垃圾再生品作为道路底基层、混凝土垃圾再生品作为道路基层的试验结果看,基本满足道路设计标准。但建筑垃圾要实现道路全结构层应用,尤其是对泥饼的再利用,在全国都没有参考经验。为此,他们从江宁泥浆厂3次采集泥饼样品,破碎碾压后观察颗粒分布,分析其承载比和抗压度,发现如果路床层全采用泥饼原料,不仅密度值低,承载比也很低。对其养护6天后浸水试验,无限次抗压发现膨胀变形、干化后开裂,不适合降雨量多的南方。于是,他们正在反复试验,通过在泥饼中按比例添加石灰、水泥、再生建筑垃圾骨料成品,提高密度和抗压性。
“开展砖混垃圾、混凝土垃圾和泥饼的课题研究,探索全结构路层采用建筑垃圾再生产品,将是一个重要突破。”南京城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红山路处置点特殊项目经理邹建平说。
记者从市建委建设一处获悉,我市规划的19处移动和固定式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点,已有7处建成运行,年处置建筑垃圾规模350万吨,其余12处正在开展选址和前期手续办理。与此同时,我市正开展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立法工作,已形成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