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九省通衢的武汉,长江沿线达145.5公里。港口是当地经济运行的重要支撑,但非法码头设备条件不达标,环境污染风险巨大,给武汉市的长江保护带来了不小压力。
打造黄金经济带必须打造黄金水道,打造黄金水道必须整治非法码头。武汉一方面运用拆除、搬迁、合并等多项举措整治沿岸码头,另一方面坚持常抓不懈,对长江岸线进行生态复绿,让昔日满目疮痍的长江岸线逐步恢复生机。
严抓沿江码头整治,为长江岸线“排雷”
“过去,长江岸边非法码头随处可见。有时一个码头边经常停靠着几艘大大小小的采砂船,砂堆一个连着一个,绵延有两三公里。装卸高峰时段,隆隆机声响彻云霄,黑烟泛起笼罩江面。”武汉市蔡甸区市民李先生说。
小、散、乱等问题曾是武汉市境内码头的普遍问题,这些码头不仅乱建设施,存在较大安全隐患,而且侵占了宝贵的岸线资源,使周边居民“临江不见江”。针对这些乱象,武汉市多部门联合行动,多措并举严抓长江岸线码头整治工作。
“对于无证经营的非法码头和离水源地比较近的码头,我们坚定不移进行拆除;但一味拆除不是治本之策,随着美丽武汉建设,武汉的长江核心段码头不断外迁。这样既能拓展企业发展的空间,又能净化核心段岸线生态环境。”武汉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对于核心段渡江码头等无法搬迁的,我们实施合并归并政策,归并以后更多的是成为旅游景观,人们在这里可以观赏两江四岸的风景。”
自湖北省长江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打响以来,武汉市先后制定了《武汉市深入推进长江、汉江非法码头治理工作方案》等多个政策文件,扎实开展长江、汉江干线非法码头再清查再整治工作,复绿两岸土地788.13万平方米,恢复自然岸线30余公里。
打通监管全链条,加强砂石码头规范运营
武汉市江夏区金港新区严家村江堤,往来货车络绎不绝。依托巨型料斗,砂石不经落地便直接装车过磅。同时,为降尘除灰,洒水车定时对周边道路进行喷淋降尘。这是武汉市设立的首个砂石临时码头,550米岸线上集中了附近原有的54家经营企业。
由于城市处于发展建设阶段,砂石的市场需求客观存在。对于砂石码头,如果只堵不疏势必造成乱象反弹。按照“疏堵结合”原则,武汉市在关停取缔一批非法砂石码头的同时,不断加强砂石集并中心建设和规范运营。据了解,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属地管理”的模式,截至2020年底,武汉全市基本建成10个临时砂石集散中心。
新的砂石码头一改往常灰尘漫天的旧貌,探索出共享港口新路径,提升了岸线利用效率。同时,为打造黄金水道,武汉加快推动港口的结构调整和优化,结合长江生态保护,严格项目审批,集约利用港口岸线资源,严格审查港口建设项目,推动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
为了巩固治理成果,武汉市打通监管全链条,建立了日常巡查和重点抽查机制,对各区港口码头岸线加强巡查;同时创新科技手段,加大防控力度,购置两台无人机对港口码头进行动态监管,强化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全市系统覆盖重点港口危险货物企业12家,接入视频图像44路,全部连入信息中心。
留白增绿打造美丽岸线,实现还江于民
在繁忙的金港新区严家村江堤外的临时砂石集散中心,滩地上一座沙雕公园拔地而起。每逢假期,周边居民往来不绝,这是武汉市岸线整治的显著成绩之一。岸线整治后,武汉市为长江主轴的规划建设留出了更多空间。
一方面,武汉市以雷霆万钧之力整治满目疮痍的长江岸线;另一方面,武汉市倾力美化江岸,打造亲水平台,真正还江于民。
“过去的青山江滩是工业码头,这里曾是武汉市铁矿石和钢铁的重要集散地。”武汉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说:“而如今,青山江滩被赋予了新生命,百年前修建的武青堤如今是当地居民休闲娱乐的江滩公园。”
据介绍,青山江滩建设中,在土堤内部植入钢筋混凝土,并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大量采用透水铺装材料,在场地内引入生态草溪、下沉绿地等,集防洪与景观为一体,成为湖北省首个“海绵”江滩。
让江滩从生产岸线向生活岸线转变,武汉市不断推进长江两岸绿化工作和生态廊道建设。从2002年建成开放的汉口江滩,到之后逐步开放的武昌江滩、汉阳江滩、青山江滩等,武汉市生态滨水空间不断增长。
如今,涉及武汉市长江、汉江约170公里范围的百里长江生态廊道正在建设之中。不久的将来,长江碧道将把两江四岸美景串珠成链,还江于民,让市民诗意而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