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卧式振动离心机和立式刮刀离心机是选煤厂常用的末煤离心脱水机。介绍了2种离心脱水机的工作原理、结构与性能。分析2种离心机在使用过程中常见故障,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1 2种离心机工作原理及结构性能对比
1.1 工作原理对比
立式刮刀离心机工作原理:具有一定浓度的煤水混合物进入离心机后,经分配盘分料进入筛篮和刮刀的空隙中,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水透过物料层穿过筛网飞溅到上盖内衬板,沿着内衬板流入机座的集水槽,通过滤液管排出机体外。积聚在筛篮内侧的固相物料利用筛篮和刮刀之间的转速差,由刮刀将其沿筛篮刮下至筛篮底部,经钟形罩、出口圆锥体卸出如图1所示。
卧式振动离心机工作原理(见图2):物料经过入料管沿筛座进入筛篮的底部,筛篮内的物料受离心力作用紧贴筛面,在振动力作用下,料层均匀地向筛篮大端移动,脱水后的物料从筛篮大端甩出,落入机壳下部的排料口,向下排出。物料中的水在离心力作用下,透过料层和筛缝,甩向机壳四周,沿内壁流向排水口排出。
以上2种离心机的工作原理都是离心力作用、透过筛篮筛缝将煤和水分开。其不同点主要是入料和卸料方式不同。立式刮刀离心机从筛篮小端入料,靠筛篮和刮刀的转速差卸料,而卧式振动物料从筛篮大端的入料管给入,卸料方式是靠往复的激振力排料。
1.2 结构对比
目前,我国使用的多为TLL型立式刮刀离心机,主要由脱水部分、传动部分和润滑系统等组成如图1所示。脱水部分主要包括筛篮、螺旋刮刀、钟型罩和布料锥等;传动系统由一级三角带传动和2对斜齿轮传动组成。立式电动机通过三角带传动使中间轴转动,中间轴上装有不同齿数的齿轮,分别与外轴上的齿轮和心轴上的齿轮相啮合,使螺旋刮刀和筛篮保持相同的转向,并有适当的转速差。
卧式振动离心机由旋转部分、激振器、筛篮、机体和润滑系统等组成,如图2所示。旋转部分:主电动机经皮带轮和主轴带动筛篮旋转,主轴由一对主轴承支承在箱体上;激振器采用振动电机作为激振源,振动电机产生水平方向激振力,使筛篮连同箱体、主轴各参振件一起产生水平方向振动。通过改变振动电机上两偏心块角度来调整振幅,以适应入料变化和工艺要求。箱体和机壳通过橡胶弹簧连接到机架上参与振动。机架下设有隔振橡胶弹簧,用于减振。
2种离心机都采用稀油脂强制润滑。润滑系统的主要目的是润滑旋转轴承,并降低轴承的工作温度,最大限度地增加轴承的使用寿命。
1.3 2种离心机性能对比
从发展的趋势看,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发展卧式振动离心机,同立式刮刀离心机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效率高。在入料力度相近时,卧式振动离心机离
心液中煤的损失量不超过4%,而立式刮刀卸料离心机则达6%。(2)易损件少,煤的粉碎率低。(3)处理量大,入料粒度上限大。卧式振动离心机处理能力可达350 t/h,入料粒度可达50 mm。(4)降低厂房高度,检修空间小,维护方便。立式刮刀离心机采用刮刀卸料,振动小,运转平稳。此外从经济和脱水效果来看,它又明显优于卧式振动离心机。
2 2种离心机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在投入生产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常见故障。卧式振动离心机在设计初就考虑到立式刮刀离心机使用过程中的缺陷,因此,卧式振动离心机在使用过程中维护、维修量较立式刮刀离心机要少得多。
(1)润滑系统故障
①没有油压或油压过低
确认油泵电机转向正确后若还无油压显示则应检查滤油器是否阻塞,确认滤油器无问题后检查压力表是否损坏,若压力表也完好,以上情况都排除的情况下压力表仍无油压显示则应进一步检查各油管及接头是否接好及有无松动、破裂,还应考虑各油管是否畅通。
②油压过高
故障分析:检查是否按照设备使用说明书要求在油箱内加入适当的机械油,若所加入机械油无问题,检查各管路是否堵塞,若堵塞,用压缩空气吹净管路内杂物即可。
(2)跑粗:离心液中的大颗粒含量增加
对于卧式振动离心机则为筛篮磨漏,此时需更换新筛篮。而立式刮刀离心机除筛篮磨漏外,入料口磨漏、出口保护环磨漏都会导致跑粗。
(3)下料不畅、处理量变小或堵料
故障分析:卧式振动离心机在激振力不变的情况下,若出现下料不畅、处理量变小或堵料,其煤质发生变化,煤泥量过大。立式刮刀离心机应检查钟形罩、机座是否被小颗粒精煤堵塞,如果堵塞,应将堵塞部位的精煤清理干净后再启车即可。
(4)离心机振动过大
故障分析:卧式振动离心机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振动过大原因有①筛篮堵塞、磨漏或变形;②激振器弹簧老化。需更换筛篮或弹簧。
立式刮刀离心机振动过大原因有①旋转部分动平衡失衡或基础架过软;②筛篮堵塞或磨漏;③减振弹簧松动或损坏;④入料不均匀、不连续。
(5)出现异常噪声
①检查油路是否正常;②检查是否有异物进入机体;③检查皮带是否损坏或脱落;④轴承损坏,需更换新轴承。⑤齿轮打齿或损坏,需修齿或更换。
3 结语
与立式刮刀卸料离心机相比较,卧式振动离心机具有处理量大、易损件少、节省空间和检修方便等优点。但是目前国内卧式振动离心机技术还不够成熟,稳定性不高,对物料变化的适应性较差,仍需要广大离心机研发人员进一步积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