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检验检疫局曹妃甸办事处
曹妃甸办事处拥有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时上马两条矿石自动采制样系统(即“一塔两线”);科技人才辈出,科研硕果累累。“软实力”与“硬实力”同步提升是曹妃甸检验检疫人敢为人先的骄傲。河北检验检疫局局长贺水山指出,要检得出、检得全、检得快、检得准,必须实施“科技兴检”战略,不断提高检验监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必须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提升检验检疫技术支撑能力和检验水平。
在曹妃甸25万吨级矿石码头对面矗立着一座8层楼高的红色铁塔,“中国检验检疫”六个鎏金大字熠熠闪光。这就是曹妃甸港区矿石自动采制样塔。
走进控制楼,别有洞天。一台机器人在几台烘箱、研磨机、缩分机、称量天平等设备之间上下飞舞,机械手伸缩自如地抓取矿石样品、称重、烘干,精准测定矿石水分,忙而有序。
据采制样科科长孙东辉介绍,这台机器人具有6个自由度,承重质量达20公斤,整个机器人系统包括2套缩分机、2套研磨机、1套烘箱、1套称量天平、1套清洗装置等。机器人在线水分检测装置自动化程度高,有效避免了水分测定和制样工作中的人为误差。
机器人在线水分检测,只不过是曹妃甸办事处彰显强局的一个缩影。
投资4781万元建成的曹妃甸港区矿石自动采制样设施于2010年2月投入使用,“一塔两线”和“在线粒度、水分分析”的设计使之成为目前全国自动化程度最高、技术最先进的矿石机械化采制样设施。该系统采用国际上通行的移动截取式全断面皮带机自动取制样模式,能够同时对港口两条卸船皮带进行取样,取得的矿石样品可以直接在系统内进行破碎、研磨、缩分筛分,同时能自动测定水分和粒度。这一高端设备的投入使用,改变了曹妃甸港区进口矿石采用单一手工采制样的现状,对提高进口铁矿石检验效率,加快通关速度,完善港口功能,提升曹妃甸港区开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解放思想的根本目的在于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采制样人员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一个小的改变,就解决了一个大问题。”据办事处副主任崔福星介绍,因曹妃甸进口矿石业务量与日俱增,“一塔两线”矿石机械化采制样系统已接近满负荷运转,系统中的颚式破碎机在高强度状态下工作经常会出现堵塞。为解决这个难题,科长孙东辉和苏峰、张志伟等人刻苦攻关,设计出了实用型“选矿用淌筛”,并于2011年10月份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以前一旦出现堵塞情况,我们只能戴上手套,一点一点往外掏,天气冷的时候,矿粉冻得特别瓷实,一会儿工夫就能‘报销’一副手套,清理效果还不理想。”张志伟说,“选矿用淌筛”在选矿过程中对进入破碎机的物料进行预选,将容易造成破碎机堵塞、或者不需要进行再破碎的物料预先筛分出来,不但有效满足了破碎需要,提高了破碎机的使用率和寿命,而且缩短了加工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操作人员的工作强度。截至目前,采制样人员已对系统的烘箱、溜槽等16处进行了技术改造,解决了溜槽磨损、烘箱定位精度不足等问题,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工作效率得到有效保证。
曹妃甸检验检疫人坚持科学发展理念,尤其在合理规划、引进实验设备,加强技术储备等方面堪称“大手笔”。目前,他们的可用实验室总面积已突破2万平方米,拥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矿产、金属材料、石油化工等商品的检测仪器设备280余台(套),价值6250万元,可开展检测项目200余项。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等离子发射光谱仪、X-荧光光谱仪、X-衍射分析仪、原子吸收光谱仪、近红外光谱仪、气相色谱仪等国际一流的高精尖设备为他们跻身强局之林、引起国内外同行刮目相看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9年,“茉莉”号货轮搭载5万吨印度铁矿石靠泊曹妃甸港区。因该矿中含有泥块,致使进口企业与发货方各执一词,争执不下。
为将泥块“验明正身”,曹妃甸办事处化检科科长赵振纲带领实验室工作人员将泥块破碎后,运用X-衍射分析仪对包裹着泥块的铁矿石进行了“DNA”检测。结果表明,这批铁矿石是含有30%铁含量的“针铁矿”。针铁矿也叫沼铁矿,是分布很广的一种铁的氧化物,是其他铁矿在风化的条件下形成的,可用于炼铁。至此,这场纠纷以国内钢厂获得40万美元的赔偿而告终,贸易双方都非常满意。
曹妃甸检验检疫人依托两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不断加大科研制标力度,目前,已主持起草完成了检验检疫行业标准3项。其中,2项即将发布实施;参与起草检验检疫行业标准3项,国标1项。
如今,曹妃甸口岸查验综合楼已拔地而起,今年将整体搬迁。届时,1.6万平米的主楼和近万平米的附属配套建筑,将为曹妃甸检验检疫事业大发展、大跨越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为曹妃甸的加速腾飞注入更加强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