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前进村的拆迁现场,通过粉碎设备和筛选设备处理后,建筑垃圾直接成为了路基填料。
西安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旧城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等产生大量建筑垃圾。目前大多采用露天堆放或者简易填埋的处理方式,既占用了土地、造成环境污染,也浪费资源。西安市已有企业尝试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并初显成效,但全市范围内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处理和利用仍需更多支持,亟待突围。
在未来3年—5年,西安将完成三环以内187个城中村改造。西安市环境卫生科学研究所通过分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建设、城中村改造,预计未来西安建筑垃圾的产量仍将呈增加态势。
“资源化利用是刚需”
3月22日,未央区东前进村拆迁工地,一片拆迁过后的建筑垃圾上,工人们正忙碌。经过机器破碎、筛分等工序,这片建筑垃圾将重新变成再生建材,重新加入到建设进程中,实现资源再生和循环利用。
建筑垃圾,指建造、拆除等工程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废砖瓦、混凝土、淤泥渣土等,范围较广。而从处理角度来讲,建筑垃圾原料主要指可以回收利用的混凝土、砖墙、砂浆块等。
上午10时,挖掘机翻斗落下,一斗建筑垃圾原料进入一台巨大的机器,机器自行根据用料需求进行预筛分,大料进入破碎机,随后经过筛分机处理,同时机器侧向出铁。7秒钟后,原先的建筑垃圾、现在的成品料输出机器。
这台机器的所有方陕西华洁资源综合利用有限公司称,一台机器每天工作10个小时,处理量在2500方—3000方。如果公司现有的三台机器同时开动,每天能处理6000方—8000方,也就是10000吨建筑垃圾。
这些再生建材,将被用在今年6月开工的西咸北环高速公路上。据悉,这可能是全国首次在高速公路建设中使用建筑垃圾再生材料。
西安市环境卫生科学研究所专家表示,每年全国产生建筑垃圾15亿吨以上,绝大部分未经任何处理,采用随意露天堆放或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理。这种简单的处理方式,造成建筑垃圾侵占越来越多的土地;另外,建筑垃圾中的高分子聚合物、有害重金属元素给土壤和地下水带来污染。
华洁公司总经理助理李少康说,在全社会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下,“先污染、后治理”的观念已经落后,人们渐渐意识到,“城市建设是刚需,产生建筑垃圾就无法避免,那么妥善处理建筑垃圾,使其得到资源化利用也是刚需。”
原料缺乏是首要难题
目前西安市对于建筑垃圾的资源化使用,主要是公路垫基回填、堆山造景、制砖等。但如何多元化、长期有效地大量消纳建筑垃圾,以及使用再生骨料,尚处于初级阶段。
据了解,西安市现有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企业14家,大部分都是用建筑垃圾制砖。整个行业企业数量不仅少,规模也不大。至于处理能力,每家企业每天用60方—100方建筑垃圾,总量最多也就是1400方,制成5万—8万块砖。华洁公司这样的规模在西安市暂时“一时无两”。
专家认为,如果建筑垃圾综合利用技术在未来的几年内得到大规模运用,将会为城市建筑垃圾找到一条新出路。
然而,致力于此的垃圾处理企业却是举步维艰:投资巨大,一般民企、中小企业难以支撑,原料供应不足,用地得不到保障,再生制品利用难以获得更多支持。
华洁对自己重压之下得以立足的“后盾”并不讳言:隶属于西安公路研究院,是省交通运输厅下属国有企业,产品的销路也有省交通厅、国土资源厅、环保厅、住房城乡建设厅于2012年12月联合下发文件做“靠山”,为其建筑垃圾在西咸北环线高速公路及全省公路综合利用做铺垫。
即使如此,华洁公司或者说西安市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仍然面临几大难题。
首先就是原料缺乏。
“没有人愿意把建筑垃圾送到建筑垃圾处理公司。”李少康说,我们要打交道的经常是开发商或者城中村,对方也觉得建筑垃圾再利用是个好事,但现实往往是,渣土车车队老板可以说:“这堆料给我1000块,给你拉走”,我们只能说:“这堆料我给你做成建材,你付我1500块处理费。”为了保持运转,公司还要掏钱买垃圾。
更何况,“有些基建项目咱根本就进不去。”
劣币再次驱逐良币
政策层面上,《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第四条规定:“建筑垃圾处置实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谁产生、谁承担处置责任的原则。国家鼓励建筑垃圾综合利用,鼓励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优先采用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产品”。
然而在市场上,劣币再次驱逐良币。
开发商出于工期和成本考虑,往往将建筑垃圾清理工作交由清运公司,而清运车辆为了节省“进场”费用、节约运输成本、多赚“趟次”,渣土车司机们往往钻空子,随意在路旁、桥下、郊区等地倾倒垃圾。
据有关人士透露,建筑垃圾从产生到处理完毕实际上是一个产业链,在运输和处理环节,由谁来做完全能反映不同的价值趋向。
允许企业在辖区城中村进行建筑垃圾综合利用,未央区城管执法局党政办主任何为就此说:“我们觉得再生资源利用是个好事,同时也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未央区的城建工作、城中村改造大量产生建筑垃圾,全区每天产生量约8万方。而辖区两个消纳场每天消纳20万方建筑垃圾,即将饱和。
巨大的建筑垃圾产生量,带来了清运压力,同时也就意味着非法抛撒现象增多。
“真是哪儿都敢倒!北辰大道这么重要的主干道上都敢给你抛撒上百米的建筑垃圾。”未央区城管执法局特勤大队大队长王博说,特勤大队60个人,每天都在各路段上夜查。
何为说,城管执法局70%的精力在路上。
有一个有意思的数据,在不久前发布的西安市城市精细化管理方案中,要求城管执法局加强人员配备,上街出勤率要达到总人数的70%以上。
何为称,“解决了建筑垃圾清运问题,我们愿意把70%的精力放在城市管理和服务上。城管是城市管理的综合执法部门,现在成了整天盯渣土车的了。”
寻求产业政策支持
未央区的“绿色通道”,为华洁公司解决了一部分原料来源,但对企业来说不是长久之计。
华洁公司直接在收纳场投资建厂进行处理,未央区提供用地支持,不过单纯依靠几个城中村的建筑垃圾,并不能保证公司的用料需求。另一方面,他们目前移动作业的工作模式,到建筑工地直接处理,虽然减少了运输过程的污染,但企业自身增加了成本。
为什么不进入已有的建筑垃圾消纳场?
李少康说:“没有分类,各种建筑垃圾、生活垃圾、淤泥渣土混在一起,导致处理难度大、成本高,主要是黄土和真正的建筑垃圾没有分离。”
也就是说,企业的长期用地需求没有保证。理想状态的“指定专用场地,规定建筑垃圾向此处倾倒,企业收取处理费用,并按不同工程项目需求生产不同成品”的愿景留待将来。
据了解,华洁公司在未央生产的建筑垃圾再生产品,将全部应用于今年6月即将动工的西咸环线上。在未央区及西安市其他城市建设项目上,先进的机械——那几台价值数千万的德国设备生产的产品,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这就是当前建筑垃圾利用的另一大难题:在建筑项目和产业中没有市场。
市场出口是个难题。李少康表示,其实业内相关标准体系基本已经形成,在国外建筑垃圾利用率非常高;在国内,一些应用建筑垃圾再生材料搞基建的城市,如邯郸、许昌,其工程质量和社会效益都得到了良好的验证。
这种情况下,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企业对于产业政策支持的需求十分强烈。
“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是公益事业,但我们不是公益机构,利润是企业的生命。”李少康说,业内都有对政府补贴和政策支持的预期,正是由于这种预期,一些企业进入并苦熬着。“如果这么大的投入一直在亏本,那就不叫企业。”
建筑垃圾处置产业化
是根本解决之道
中国城市环卫协会建筑垃圾管理与资源化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陈家珑表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难题的根本解决之道,是要实现建筑垃圾处置产业化,国外成功的经验是法律的强制力量与市场相结合。在国内,政府应在垃圾来源、市场出口以及中间环节用地等方面给予支持,如此产业链才能打通、实现真正产业化。
企业需求主要在三大环节。首先是保证建筑垃圾来源,将建筑垃圾送到企业处,而非随意倾倒。其次是出口问题,建筑垃圾再生制品毕竟是新产品,市场接受起来有困难。这种情况下,政府应出台政策推广应用。比如政府出资的工程先做表率。新东西总要有被接受的过程,等到真正实现产业化、市场化,政府可以再撤出。最后,中间环节应解决地的问题。建筑垃圾处置用地应有相应规划,建筑垃圾处置是储存、加工的过程,也是垃圾消纳场,垃圾存放需要用地,而且用地面积还不小。政府应帮助解决用地,要给建筑垃圾堆放的场所。
依法产业化处置
提高回收利用率
据了解,一些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也曾出现过严峻的建筑垃圾“围城”问题。这些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法规,逐步实现建筑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建筑垃圾处置产业链。
日本政府在1977年制定了《再生骨料和再生混凝土使用规范》,1991年制定了《资源重新利用促进法》,并在2002年开始实施《建筑材料循环法》,将垃圾视为“建筑副产品”。
美国政府出台的《超级基金法》规定:任何生产有工业废弃物的企业,必须自行妥善处理,不得擅自随意倾倒。其做法有四种:一是综合利用,二是分级处理,三是高级利用,四是法律规范。
德国建筑垃圾处理的回收利用率在86%,目前德国200家企业的450个工厂进行建筑垃圾的循环再生,年营业额超过20亿马克。德国政府在废弃物法增补草案中,将各种建筑废弃物的利用率比例做了规定,并对未处理利用的建筑废弃物征收存放费。
韩国一家装修公司成功推出从废弃混凝土中分离出水泥、并使这种水泥能再生利用的技术。据介绍,他们首先把废弃混凝土中的水泥与沙子、钢筋等分离出来,然后在700℃高温下对水泥进行加热处理,并添加特殊的物质,就能生产出再生水泥。
中国建材科学研究院西安分院院长肖惠表示,这些国家目前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率均在70%-90%以上,一些适合中国国情的做法值得借鉴和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