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郑州市出台了“史上最严”的《建筑垃圾综合治理工作专项方案》,从源头上整治建筑垃圾乱堆乱放、非法倾倒问题,建筑垃圾再次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政府各部门在努力协调、建立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利用机制,为建筑垃圾“重生”寻找出路。
事实上,这些一向被视为城市发展负担的建筑垃圾,经过专业化处理,95%以上可以转换为再生骨料、建筑用砖等,成为循环经济的一部分。我市在推动建筑垃圾循环利用方面做了哪些努力?本报记者近日走访了我市建筑垃圾处理行业和有关政府部门。
建筑垃圾再利用已成新兴产业
经开区鲍湖村正在实施城中村改造,走进村子,完全看不到灰尘弥漫、机器轰鸣的场面。在河南盛天环保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项目厂长梁红伟的带领下,记者找到了这次拆迁的主力:一台正在“狼吞虎咽”的移动破碎站,旁边的一栋4层楼房已经被它啃噬近半,出料口吐出的骨料按颗粒大小分列成堆,并由洒水车匀速洒水,空气中基本不见粉尘踪影。
据介绍,移动破碎机是遥控控制,现场只需5个工作人员,主要负责将建筑垃圾中的轻物质如塑料袋、衣服等分离出来。建筑垃圾进入破碎机后,沙土、小石子最先被分离出来,用于制作透水砖、植草砖等。大块垃圾将根据企业要求,按颗粒大小制成5个等级的骨料。鲍湖村项目产出的骨料主要供商登高速铺设路基使用,因此颗粒比较大。
像这样的移动破碎机,盛天环保总共有6台,除了鲍湖村,此刻在新郑、郑州航空港区的3个项目工地上,也能看到它们的身影。据介绍,盛天环保在新郑龙湖建立了全国首家建筑垃圾科研示范基地,年处理建筑垃圾200万立方米。2013年公司又选址郑上路新建一座占地100亩的国家级示范厂区,总投资2.3亿元,计划今年年底建成投产,年处理建筑垃圾可达500多万立方米。
在建筑垃圾科研示范基地,记者看到,经过专业设备的流水线,建筑垃圾摇身变成西班牙砖、路沿石、荷兰砖、枫叶砖、盲道砖、彩瓦、小标砖、透水砖和空心砖等,可广泛用于机场、高速公路、立交桥、市政道路、住宅小区、市政公园等的修建与美化,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建筑垃圾资源化可一举多得
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将是郑州市建筑垃圾集中产生的时期,全市每年建筑废弃物产生总量约在760万吨、建筑弃土5600万立方米,这还不包括地铁、新机场等重点工程。发展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产业,可以让建筑垃圾变废为宝,具有节约天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优势。
“传统建筑垃圾的处理方式,是通过清运公司,花上价格不菲的清运费运到郊区外,这占用土地不说,还污染环境。”市科技局社会发展处处长张春季说,现在企业把它制成透水砖,铺在人行道、公园里,由于雨水可以轻易渗透,不但减轻了排水管网压力,也减少了绿化用水,可谓是共赢。
不过,囿于传统偏见,建筑垃圾处置及资源化利用并非一帆风顺。据介绍,以前社会不重视,有关企业习惯于花钱把建筑垃圾运走,也不关心运到哪里。不少垃圾清运单位图省事,经常随意倾倒,大量建筑垃圾堆在田间沟壑,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建筑垃圾处置及资源化利用项目顺利落地后,还将立足于郑州市,向毗邻的地市推广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吸引各地市的企业或政府加盟或自主承建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张春季说,对当前我省正处于热潮期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这也是一个利好因素。
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前景看好
记者了解到,目前,郑州市已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处置纳入市政公用行业范围,建设用地实行政府划拨,享受国家和省有关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节能建筑材料的财税优惠政策。同时,将建筑垃圾再生产品列入绿色建材目录、政府采购目录。
目前,经开区已经先行一步,与盛天环保公司签署建筑垃圾处置协议,自今年6月份开始,经开区辖区内所有建筑垃圾进行“零污染、无排放”资源化处置。截至目前,高新区、郑州航空港区也和盛天环保签署协议,中原区、二七区、郑东新区的协议正在推进中。
根据协议,盛天环保每处置1立方米建筑垃圾,政府只需出10~15元的处置费,如果将建筑垃圾交给清运公司处理,以前每立方米清运费是25元起,现在要求使用新能源车辆,清运费更高。
此外,根据郑州市的规划蓝图,市内五区及各开发区都要建立1~2个建筑垃圾消纳场,每个消纳场规划临时用地面积为100~150亩,来合理安置建筑垃圾,以实现就地生产、就地消纳和就地利用,确保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工作顺利开展,逐步提高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到2015年,使我市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50%,到2020年,这个数字还将进一步提升至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