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哟,白师傅,今天有豆腐脑啊!我得来两碗!”
由于项目人多做咖喱牛排的时候要从凌晨开始准备
“没问题,管够!”在一旁盛豆腐脑的大厨白小红乐呵呵地说。
来自甘肃庆阳的白小红是寰球公司沙特磷矿选矿项目部的厨师班长,2014年项目开工后,他从越南赶赴沙特,开始了他的“沙漂”生涯。
从“北漂”到“沙漂”
“现在项目上吃饭的人多,但菜并没有那么难做,起码不缺材料。我刚来的时候,周边根本没人,买菜要到70公里外,看见有大葱就全部买光,没大葱时只能用洋葱代替。”白小红一边在本子上记录着刚拉过来的菜一边说。
1992年,年轻的白小红从厨师学校毕业后去了北京,开始长达14年的“北漂”生涯,从帮厨直到厨师长,生意红火的时候他一天要在炉灶前忙活13个小时,经常睡觉时已经凌晨3时了。
“厨师这个活就跟做菜一样,酸甜苦辣都有,想做出让大伙满意的菜就得多费心思。”白小红调节着炉灶的火力说道。再好的美味,天天吃也会觉得腻,白小红总琢磨着换个做法,炖羊肉换成羊肉泡馍,清蒸鱼换成水煮鱼……一种食材多样做法。他还经常到印巴食堂和西餐厅去取经,创新制作了适合中国人口味的咖喱牛排。大家反馈想多吃点绿叶菜,他就尝试自己种些绿叶蔬菜,尽最大努力让自己的大锅菜成为员工一天辛苦劳作后的最爱。
老哥俩再聚首
随着项目上员工越来越多,白小红需要寻找一名帮手,他想到了厨师学校的师弟田春江。
田春江有一手令人叫绝的西北菜。接到师兄电话后,他二话没说登上了前往沙特的飞机。第一次出国的田春江,带到工地的除了自己的行李,还有一摞做凉皮的箩和满满两大袋子凉皮调料。他第一次休假回国返回沙特时,又背来一台饸烙机。“上飞机的时候就怕行李超重。饸烙面硬,项目上人又多,一顿就是百十来斤,挺费力气的。”田春江说。
多年不见的老哥俩在异国他乡重新聚到一起,让工地食堂焕发了生机。老哥俩经常变换花样,蒸点包子、炸些油饼,偶尔做上一锅炸酱面,给身在异国的一线员工不时来点惊喜。
沙漠里的日子异常枯燥,网络的不给力、昂贵的国际长途电话和5个小时的时差,使人们和国内亲人的连线有时也不那么容易。通过美食调剂枯燥的生活,成为他们八千公里外的一种寄托。
大厨们的小吃摊
想吃上一次特色小吃,在国内任何一个城市都不是一件难事。但在国外荒凉的施工一线,就变成了一种奢望。
阿拉伯人的一天是从凌晨5时的朝拜开始的,而那时白小红和田春江已经在厨房里忙碌了近两个小时。面团凌晨4时就和好,用保鲜膜把面盆封得严严实实。醒面、揉面、擀压,一个个面团在大厨的手中变成了小圆饼。打开电饼铛,薄薄地刷上一层油,十几分钟后,面饼的麦香味便弥散了整个厨房。
卤好的牛肉被细细地切成丁,再剁碎,与卤汁拌匀。带着虎皮纹的馍被成批地烙出来,中间切开一刀,夹上拌匀卤汁的牛肉,一个具有浓郁清真风味的肉夹馍就在厨师的一双巧手中制作了出来。
尽管制作这些小吃会让白小红和田春江工作量翻倍,但只要一有时间,兰州拉面、西安凉皮、酸辣粉、饸烙面、豆腐脑这些带着浓烈中国记忆的小吃还是会不时带给员工们惊喜,让身在异乡、久未回家的一线员工畅快地享受了一把家乡的味道。
“能让员工们吃饱了不想家,就是我们能做的最好的事了。”白小红憨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