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做减法,一手做加法,垃圾“生产”和“消化”的天平,才能趋于平衡。
减,从哪减,如何减;加,往哪加,怎样加?8月9日下午,嘉兴市长胡海峰率队,马不停蹄奔赴海宁市、海盐县等地调研,只为寻找破解“世界性难题——垃圾围城”的嘉兴答案。
垃圾处置做加法:
一块砖的“胃口”有多大
走进海宁市鸿翔环境产业有限公司,数以万计的各色砖块整齐地码放在一起。鱼巢砌砖、透水砖、码头砖、植草砖……这些砖块名称不同、造型各异,但背后却有着一个共同点:由建筑垃圾制成。
在海宁市鸿翔环境产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从海宁市区运送过来的建筑垃圾经过分拣、破碎、筛分、拌和、挤压、蒸养等步骤后,被压制成各种形状的生态环保砖块,整个过程不过用时30分钟。
“一年可以消化多少建筑垃圾?”“怎样确保建筑垃圾再利用的安全?”“生态砖销售情况怎么样?”……生产线旁,胡海峰一路走一路问。“吞食”建筑垃圾,“吐出”生态砖块,全自动生产线上建筑垃圾“变废为宝”的过程,吸引着调研组每个成员的注意。
“我们公司现在年处理建筑废弃物能力达到200万立方米,生产销售生态环保砌块260万立方米。”据鸿翔环境产业相关负责人介绍,从2014年开始,公司就致力于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生产与研发,目前,已经可以对建筑废弃物“建筑垃圾、装修垃圾、建筑渣土、建筑泥浆”进行“四位一体”综合循环利用,资源化利用率达95%。
与此同时,公司还专门成立研发中心,投入500多万元研发经费,一方面引进欧美先进生产工艺,一方面同国内科研机构合作自主研发,成功立项3项省科技厅新产品,获得了26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市政道路铺设、护岸护坡挡土以及海绵城市建设等。 “目前,我们整个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已投资超过6000万元,一期建设已经完成,二期工程也已动工。”听完鸿翔环境产业相关负责人的介绍,胡海峰鼓励企业,要大开“胃口”,“吞食”更多建筑垃圾,实现资源化循环利用。
垃圾分类做减法:
一袋垃圾如何正确“归位”
垃圾是“被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如何让每种垃圾正确归位,垃圾分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海盐县通元镇通元、丰义、滕泾等村,从4月份起,每家每户都来了两个“新成员”:一绿一黄两个垃圾桶。它们被放置在统一的铁架子内,免费供村民垃圾分类使用。
“绿色在左,放可腐烂垃圾;黄色在右,放不可腐烂垃圾。”据海盐县通元镇副镇长马万勇介绍,目前,通元镇在垃圾分类处理中,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收集处置环。从分类垃圾桶发放到农户分类投放生活垃圾,再由保洁员二次分拣、分类收集,并运送可腐烂进入处理中心机械堆肥,可让农户生活垃圾减量40%以上。
“农户能不能认清?能不能做到?”“保洁员的分类收集有没有困难?”“资源化处理中心日处理能力多少?”……在海盐县通元村通元垃圾资源化处理中心,胡海峰深入垃圾房查看垃圾收集,登上堆肥机械了解处理原理,并来到堆肥点询问有机肥出路和使用情况。
占地近2000平方米的通元垃圾资源化处理中心,是集可腐烂垃圾机械堆肥处置、不可腐烂垃圾压缩打包于一体的综合性垃圾资源化处理中心。中心配置了一台日处理2吨的可腐烂垃圾机械堆肥设备,日收集处理可腐烂垃圾1.5吨左右,日生产有机肥约150公斤。生产出的有机肥除免费提供给村民无偿使用外,已逐步在苗木等作物上试验使用。
为了鼓励农户垃圾分类,确保垃圾减量分类长效推进,通元镇还从村民、收集员、监督员三个角度,制定了详细的考核机制。“每个村都会对垃圾分类、收集情况进行公示,通过每周评优、年度适度奖励的方式有效提高农户意识。”马万勇说。
“垃圾分类最难的就是源头的分类投放。”胡海峰希望通元镇继续探索和巩固已有成效,探索垃圾减量分类的成熟经验。尤其在农户垃圾分类投放上,不仅要有正面的激励,也要有负面的约束,让分类投放入心入脑,真正成为村民的自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