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来到云南锡业研究院有限公司,专门采访了采选所主管技术的主任工程师杨冰,在他的讲述中,记者感知一个普通的云锡工人家庭的经历,不仅记录了产业工人坚守奉献的足迹,还见证着云南锡业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云锡公司”)的改革巨变,映射着个旧市这样一个老工业城市的转型发展。
初见杨冰,相貌平平,衣着打扮极其简朴,外形很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然而,谈起他在云锡公司丰富的工作经历和人生追求,他那略带沧桑的眼眸立刻焕发出睿智的神采。
“个旧锡业开发历史久远,在云锡公司的初建期,都是运用土法选矿;到新中国成立后,云锡公司进入了扩建和快速发展的时期;到了二十一新世纪,云锡公司脱困改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54岁的杨冰对云锡公司的发展历程了如指掌,成为了“百年云锡矿业”在新中国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父母时代云锡人的幸福生活
“1962年,我父亲进入云锡公司工作,后来成为云锡中试所仪表高级工程师,母亲是云锡三小高级教师,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云锡孩子,我对云锡有着割舍不断的情感。”回忆起小时候的生活,杨冰说,上世纪60年代正是云锡公司进行大规模扩建的时期,那时公司很重视地质勘探、采选工程、冶炼工程人才引进和培养,“重薪”向外引进了很多大学生到公司工作。
“那个时候,大家都过得比较困难,但身为云锡子女我却生活得很幸福。记得,每个星期可以去饭馆买六角钱一份的酸菜肉,每天我都能喝上牛奶,吃到果酱、面包,在当时来说这已是很奢侈的生活了。”杨冰说,从小他就以身为云锡子女而自豪,所以他从来没有怀疑过长大后自己也会成为一名云锡职工。
35年坚守,见证“百年云锡”华丽转身
“1984年9月,我从云锡技校选矿专业毕业后,进入云锡研究设计院(现在的云南锡业研究院有限公司)从事选矿技术工作,一干就是35年。”杨冰说,他见证了云锡公司脱困改制,实现观念上、体制上、机制上、产业上、地域上、科技上跨越式发展的时期。
杨冰介绍说,在从事选矿工作后,为了能尽快独立承担工作,他于1986年参加了首次全国成人高考,进入云南有色金属职工大学选矿工程系学习,于1989年顺利毕业。而就在那段时期,云锡公司受群采和地表资源提前消失的影响,再加上国有企业长期处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下,发展一度陷入低谷。
“我们每天都在钻研技术,都在进行着一次次技术攻关。”对云锡公司的热爱和坚守,让杨冰在工作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他带领团队先后研制和发明了Y系列新型云锡高效细砂摇床、刻槽摇床、粗砂摇床、改性橡胶摇床、三层摇床等设备,并实现了产业化,年销售设备200多台(套),累计销售设备1000多台(套)。
随着大胆的改革和技术的不断创新,云锡公司实现了一次次跌至谷底的绝地反击。云锡公司发展取得的成就:进入新世纪,云锡公司创造了个旧地区和云南省矿山资源整合的新模式,主动参与国际化竞争,迅速做大做强,成为了中国最大的锡生产、出口基地,中国最大的锡材加工中心,中国最大的锡化工加工中心,中国最大的砷化工加工中心,中国最大的贵金属研发中心。
杨冰说,云锡公司正在朝着信息化、自动化、高端化的方向发展,科技成果实现了快速产业化:成功引进澳大利亚高新技术,用澳斯麦特锡粗炼强化熔炼炉取代了传统反射炉,并对引进技术进行创新和完善,使锡冶炼整体水平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建成具有云锡特色的有轨与无轨相结合的转型升级平台——1360基础平台,该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的数字化矿山系统成效显著......
“我爱云锡,是云锡造就了我,我也用毕生精力为云锡再创新辉煌而奋勇拼搏。”杨冰发自肺腑地说。
新一代,“云锡精神”基因在传承
2019年4月,在云锡职业技术学院设立的“杨冰选矿大师工作室”通过了云南省教育厅认定,他希望能培养出更多云锡科技人员,为云锡公司的发展注入更多新鲜力量。
“像我父亲一样,我也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会成为一名云锡职工。”杨冰的儿子杨权志说,2015年,从昆明理工大学矿物加工工程系毕业后,他向云锡公司投出了人生第一份也是唯一的一份求职简历,后被分到云锡卡房分公司选矿车间,作为分公司选矿技术骨干负责选矿试验室工作。
“现在他们的工作环境和我们以前比真的是不一样咯!”儿子的努力,杨冰看在眼里,他希望年轻一代云锡人能珍惜现在的环境,肩负起前辈的“云锡梦”,为云锡公司做大做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云锡公司在过去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一如杨冰和他的父亲、儿子三代云锡人的生活轨迹。在岁月的变迁中,他们既见证了传统反射炉炼出的粗锡,也参与了企业最先进生产线的摸索调试;既有过“一个班次下来,工作服又臭又脏”的体验,也感受到了在自动化车间工作不再流汗的幸福。
“云锡公司在一代代云锡人的努力下实现了一次次伟大的跨越,如今,正昂首阔步走向世界、走向未来。我相信云锡公司成功转型升级也会为个旧市现代工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杨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