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财富,变废为宝已刻不容缓。记者从11月13日召开的全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工作推进座谈会上了解到,济南市作为全国35家试点城市之一,在多部门的大力推动下,目前每年有2220万立方米建筑垃圾得到“重生”,经过资源化再利用生成花砖、混凝土等再生产品,进行循环再利用。下一步,市城管局拟在临时消纳场建设等项目方面,先行先试优先使用我市资源化利用企业生产的建筑材料和路基原料,进行管理用房样板房建设、消纳场道路建设及样板路建设。
“吃”进垃圾“吐”出花砖
在位于济阳区的山东兰木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院内,记者看到路面铺设的彩色透水砖不仅美观,还具有透水、透气、保水性和调节气候等特点,铺设的彩色透水混凝土也能够有效补充地下水、维护生态平衡、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是建设海绵城市的合适产品。然而很难想象,它们的“前世”却是一堆堆建筑垃圾。走进厂房内部,一台台大机器不断作业“吃”进建筑垃圾,“吐”出再生骨料,随后这些骨料将根据不同的物理性质被加工处理成透水砖、混凝土切块、路面砖、空心切块等产品。
位于唐冶安家小区的拆迁工地内,记者看到楼房被拆除后建筑垃圾堆积成山,一台挖掘机将分拣出的废砖、废混凝土和废弃渣土送入机器进料口,破碎机随之进行切割、粉碎等预处理,然后通过其他机器进行分项处理,最终“吐”出再生粗骨料、再生细骨料和细微粉料,旁边的雾炮设备不断洒水降尘。“传统拆迁模式能耗大、污染严重,拆除后建筑垃圾无处可去,我们开启了一种新型绿色拆除模式,现场直接将建筑垃圾生成再生骨料,再用于路面路基回填、管沟回填等现场基础建设中,建筑垃圾从随意倾倒到制作成新型建筑材料,形成了可持续可循环的生态链条。”山东明冉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负责人于舰说。
六成以上建筑垃圾变废为宝
在随后召开的全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工作推进座谈会上,记者了解到,近三年济南市每年仅中心城区经核准处理建筑垃圾产生的建筑渣土就有5000余万立方米,其中25%-30%为拆除拆迁垃圾,均以传统的处理方式简易填埋处置。堆放或填埋需耗用大量建设经费,清运时的“跑冒滴漏”、扬尘噪音等问题又造成了一定的环境污染。多渠道开展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是消纳建筑垃圾的重要途径,是节约集约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的有效举措,也是发展循环产业、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内在要求。
济南作为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全国35家试点城市之一,在多部门的大力推动下,致力于以推进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为主线,拓宽多元化消纳处理渠道,加快资源化处置设施建设,促进资源化产品再利用,不断提高建筑垃圾循环利用水平,使之变废为宝。目前,资源化再利用企业每年将去积存建筑垃圾1500万吨,资源化利用超2220万立方米建筑垃圾,能够有效缓解我市建筑垃圾消纳难问题。“目前,我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率达到60%至70%,加上堆山造景、山体恢复等直接消纳的建筑垃圾,利用率已经达到90%以上,达到住建部要求。”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建筑垃圾将变身更多环保建材
据了解,今年8月份市城管局完成济南市资源化利用特许经营入库企业招标工作,15家资源化再利用企业通过特许经营招标进入项目库。确定了以技术标准为标杆、产业为主体、减量工作为源头、制度为保障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工作体系,努力推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工作有序开展,取得初步成效。
截至目前,长清区已投产试运行1处年生产力100万吨的固定式资源化再利用企业;市中区、历城区、天桥区、高新区各有1家固定式企业正在稳步推进中;济阳区、钢城区均有1家资源化利用企业试运行;平阴县有1家拟今年年底前完成一期建设并试运行;其他各区县资源化利用工作也在积极推进过程中。
在多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山东蓝澳、山东博晟资源化再利用企业分别与同济大学、山东交通学院进行了产品技术联合研发,产品涉及交通领域和海绵城市方向。下一步,市城管局还将重点引导企业重点从山体护坡、交通隔离设施、装配式住宅、市政配套设施等领域进行环保建材研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