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首个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项目
--容东片区再生建材场
日前正式开工建设。
项目建成后将实现
年处置和资源化利用建筑垃圾100万吨
该项目由北京城建华晟交通建设有限公司作为施工总承包单位,该项目为雄安容东片区第一个建筑垃圾临时处理设施生产线,总占地面积为 225 亩,对雄安新区建设区域内建筑垃圾进行收储、处置。截至目前,为配合新区拆除工作进度,建筑垃圾储存场已先行建设,现有堆存约 190 万立方米。
北京城建道桥集团副总经理、华晟公司总经理高治泉介绍,该项目将从厂区规划设计、设备采购安装、建筑垃圾破碎和资源化利用,再生材料市场化应用的全产业闭环运作。
作为项目实施主体的北京城建道桥集团华晟公司从2006年便在江西昌九高速公路研制并使用了沥青冷再生料,项目将市政道路上裂纹处的沥青进行收集和铣刨,并通过特质添加剂的常温技术让这些曾经的废料变为全新的高速公路路基材料。
2018年这家企业再次进入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业,相比行业企业研究处理设备不同,北京城建聚焦产品线,持续丰富企业的产品种类,从荧光地砖、抗冻融材料,再到发热地砖、固化土类材料、再生沥青产品,广泛应用于全市诸多重点工程,目前该企业在京内布局了固定式、半固定式、可移动式的多种模式的12个站点,形成了从建筑拆除、运输、现场破碎、加工分选、骨料制作、再生材料应用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全闭环模式,企业的年处置建筑垃圾能力达到200万吨。
高治泉介绍,目前,我们的生产线的产品首先围绕城建集团工程需求,同时结合项目所在区要求进行“菜单式”加工处置,让建筑垃圾这种放错地方的资源重新焕发生机。
看再生砖如何内藏玄机?
一台与普通叉车大小相似的移动装备前端,挂着一个如同娃娃机“抓手”的黑色正方形抓取平台,随着平台稳稳落下,从地面抓起了约2平方米的青灰色可再生砖块,移动到指定位置整体下落,再进行压实即可使用。
每天这台设备可以完成2000平方米的步道砖铺装,相当于100名专业工人的工作量。
位于小汤山医院改建现场,由北京城建华晟交通建设有限公司施工的停车场和人行步道使用了两台这样的移动式铺装设备,只用了一天就完成了原本需要人工近10天才能完成的任务,而由城建集团施工的小汤山工程的地面铺砖和地下垫层全部使用了企业研制的可再生材料。
看似普通的再生砖在这家企业手中,已经从粉碎成型的1.0版变身为智慧化的2.0高端版,砖里的科技含量也在逐步提升。
北京城建道桥集团副总经理、华晟公司总经理高治泉介绍,由该企业建设的可再生建筑材料基地在去年6月正式投产,其生产的可再生建筑材料已应用于大兴国际机场高速辅路、城市副中心市政道路、冬奥配套道路工程中。
“整条生产线设备投资超过2亿元,全部采用目前最先进的再生材料处理设备。”高治泉说。
虽说是一条生产线,却包含了两个环节。目前该企业形成了从拆除、现场粉碎环节,到运输、再制造环节的全过程处置模式。
而生产线的核心技术都由企业自主研发。目前该企业申请了国家专利40余项。
高治泉介绍,以生产线制造可再生砖为例,其使用了“建筑垃圾+工业尾矿”组合的模式,其中建筑垃圾来自北京本地,而工业尾矿则来自承德。
“目前天然材料价格高、开采难度大,各地政府也严格限制,再生材料无疑将成为未来建筑行业的新宠。”高治泉说。
虽然北京城建集团对再生材料的研发和使用起步较晚,但进入行业初期,企业就定位高端市场。目前企业的再生透水砖可以实现95%的资源化率,剩余5%则使用企业研发的各类添加剂。经权威机构监测,其成品强度和耐久性数值不输给同类型天然材料,且市场价格也低于天然材料制砖。
而这5%的添加剂便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高治泉介绍,以砖制品为例,目前企业研发的冻融剂可以让冬天步道砖的松散开裂问题得到缓解;环保夜间荧光剂可以让路面在黑夜中发光,解决了无路灯地区的通行问题;特制融雪试剂的使用让透水砖可以达到夏天透水保水,冬天融雪防滑的效果。
如果说添加剂是地砖必不可少的硬指标,那么该企业正在研发的多项智慧技术则是让再生材料从1.0变身2.0的重要支撑。
该企业正在与科技公司联合研发适用于盲人识别的智慧地砖。考虑到盲人的听力不受影响,通过手机的专用APP与地砖中植入的芯片进行联通,盲人通过手机声音导航便可知道哪些地方有盲人步道砖,产品一旦研制成功,将提高盲人通行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此外,由该企业与海河大学等高校研发的生物球产品,可以通过将建筑垃圾磨碎制粉后,再压制成球,利用建筑材料多空隙的特点,植入生物菌后用于河道水体持续清洁。
目前,该企业已经参与制定了北京市地方标准,正在申编国家可再生材料行业相关标准,其中不仅涉及可再生材料制造,还包括制造设备和使用装备等全链条工艺。某重点改造工程使用的便是小型装备,大型装备也已经在大兴国际机场等大面积铺装工程中得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