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是有生命的!
在位于洛阳市涧西区中信重工的生产车间里,一批20世纪50年代投入生产的机器,仍在高速运转。它们被称之为“功勋机器”。
中信重工,其前身是洛阳矿山机器厂,是我国“一五”时期建设的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它和同时期布局在洛阳的洛阳第一拖拉机制造厂、洛阳轴承厂等七个大厂,被称为“共和国长子企业”。它们见证了大国工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历程,被誉为“共和国制造业的脊梁”。
生命的意义,在于传承,“功勋机器”也不例外。
今年是“一五”计划实施70周年。70年来,从“共和国长子企业”到国之重器,穿越时光之门,映照在这些“功勋机器”身上的,不仅仅有一张张新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成绩单,还有一代代大厂人从青丝到白发的青春守望,和已经融进工人血脉、传承不息的焦裕禄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这些都将启迪今天的大厂人,在复兴的道路上,初心如磐、创新不懈、逐梦奋斗、再创辉煌。
生产中2.5米立车
曾参与制造我国首台2.5米双筒提升机
8月18日下午6点,正是工人们下班的时间。在中信重工一金工车间西跨北侧尽头,立车工王峰却没有急着走,而是拿起抹布和机油,给立车除尘、涂抹机油。
这是王峰当立车工30年来,风雨不变的习惯。“我从学徒起,就开始操作这台立车,中间30年从没有换过岗位,不能说像跟自己的孩子一样亲近,至少也像老伙计一样熟悉。”王峰这样形容他和立车的关系。
和王峰搁伙计的立车,长、高各约6米,宽有3米,整体呈现倒“U”字形,铭牌上清晰可见 “1956”的字样。“这是一台由苏联生产的2.5米立车, 2.5米是它的车削直径,1956是立车的生产年份。” 王峰说。
在王峰看来,他给立车除尘抹油,也是一种传承。“这是我们的功勋机器,从建厂时就有了,我们的老主任焦裕禄,曾用它加工过我国首台2.5米双筒提升机的零部件。”
立车铭牌上清晰可见1956字样
焦裕禄发动工人为立车解决车刀问题
那是1958年春,洛阳矿山机器厂党委发出了“边基建、边生产,试制2.5米双筒提升机,向五一节献礼”的号召,并把这一任务交给了一金工车间。
时任一金工车间主任的焦裕禄深感责任重大。在此后的3个月里,他始终坚守在车间,睡板凳、吃白水泡馒头,和工人一道奋战在一线,用解剖麻雀的方法,推动了一个个问题的解决。
“在加工提升机大齿圈时,这台2.5米立车上的车刀出了问题,加工中频频卡壳,刀具也连着坏了好几把,这可急坏了焦主任。”现任一金工车间党支部书记李斐说,车刀是苏联专家设计的,焦裕禄先去和他商量,但苏联专家并不认为车刀有问题。
深思熟虑后,焦裕禄决定深入发动群众,依靠工人的力量来解决刀具的问题。随后,他找到了两个有经验的车工师傅和技术员,和立车师傅一起分析,重新改进车刀断屑槽,加宽负切削刃,最终取得了成功。
改进后的刀具,加工一个齿轮圈只用了10小时,比原来足足省了6个小时,而且一趟活儿干下来,车刀也不怎么磨损。“试验成功后,焦主任还在车间举办了一次刀具表演,苏联专家也心服口服,向中国工人竖起来大拇指。”李斐说。
焦裕禄等研发生产人员与提升机合影
见证近70年提升机迭代更新
车刀问题的解决,保障了提升机试制任务的顺利完成。1958年五一前夕,我国首台2.5米双筒提升机试制成功。
而据了解,一金工车间就是按照生产提升机的流程设计的。当时为了摆脱提升机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洛阳矿山机器厂从建厂伊始便着手研制提升机。其中一金工车间的主打产品就是提升机,其整个生产流程下来,刚好能完成提升机的生产。
作为提升机生产的重要环节,在此后近70年时间里,2.5米立车也见证我国提升机产品不断提升的过程。就在2.5米双筒提升机研制成功不久后,4米双筒提升机也研制成功,并被批准参加1959年国庆十周年工业展览。
中信重工研究院提升装备所工程师高文君介绍,从2.5米双筒提升机研制成功到现在,提升机产品从仿苏版,到改进版,再到完全自主设计制造,中间经历了六次更迭,产品也从最初的单一直径,实现了从2米到6米不同直径的全覆盖,不仅技术更加先进,安全性能也大幅提升。
年产千万吨级超深矿大型提升机 中信重工提供
功勋机器成“传家宝”
目前,在一金工车间,新机床和老机床相间分布,共同完成提升机生产工作。
“我们这个车间,还有17台建厂时期的机床在使用。”李斐说,“虽然它们还在高速运转,但相比它创造的价值,我们更多的是把它当做‘传家宝’看待。”
给立车除尘保洁
“现在车间党支部定期开展的主题党日活动一项,就是集中给这些功勋机器做清洁保养。”李斐说,组织这样的活动,就是想让新一代大厂人,在看到这些功勋机器时不忘历史,能想到老一代大厂人在国家工业发展做出的贡献,缅怀他们勇于担当、艰苦奋斗、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并让这种精神传承发扬光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努力拼搏、奋勇争先,再创工业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