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留下的原本需要清理的余泥渣土,如今通过再利用就能变成建筑材料,用于大型工程建设。近日,在浙江宁波交工集团下属宁波余姚黄家埠镇小岙山矿区,绿色零排余泥渣土资源化再生利用生产线投产。该集团总工程师宋冰泉告诉记者,此举系国内首创,对于建筑领域资源再利用,具有良好的示范意义。
据了解,余姚市黄家埠镇高桥村小岙山建筑用石料(凝灰岩)矿位于余姚市300度方向直距18.5公里处,行政隶属余姚市黄家埠镇高桥村、回龙村及临山镇临南村管辖。生产规模:412万吨/年。础储量(122b)1641.89万立方米(4113.02万吨),其中石料矿1565.22万立方米(3944.36万吨),宕渣76.67万立方米(168.66万吨),剥离量25.24万立方米。
绿色零排余泥渣土资源化再生利用生产线(央广网发 范洪 摄)
据介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各类工程项目建设产生的建筑工程渣土、泥浆日益增加,将建筑垃圾资源化应用,是解决工程渣土、工程泥浆处置问题的唯一出路,一旦研发成功,可将其变成可利用资源,用于路基工程、场地回填、基坑回填、堆山造景等工程。
记者了解到,这套生产线的投产,一方面,解决了该矿区余泥渣土消纳问题,避免了余泥渣土抛弃带来的水土污染及无序堆放引起的地质灾害;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建设工程对矿石骨料、宕渣的依赖,节省天然砂石资源开采,有利于促进矿山余泥资源化利用循环发展。
数据显示,仅去年一年,宁波中心城区核准的工程渣土就达6312万吨,末端消纳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压力逐年加大,无论是消纳场填埋、基础回填还是山塘倾倒,都易产生二次污染和灾害。
绿色零排余泥渣土资源化再生产线正在生产(央广网发 范洪 摄)
宋冰泉告诉记者,针对宁波建筑工程渣土、废弃泥浆及矿山余泥难处理这一社会痛点,宁波交通集团从2019年开始进行相关研究,主要针对宁波地区海相沉积淤泥质渣土、废弃泥浆及矿山余泥,经规模化高效综合处治,作为软土地区高等级道路轻质路堤的高品质填筑材料,有效降低路基附加应力及工后沉降。同时,此课题还列入宁波市“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
这条新建成投产的矿山余泥资源化利用自动化产线,占地面积6200平方米,总处理量不小于1200吨/天,年产量25万吨。余泥渣土资源化再生利用生产线以压滤泥饼作为原材料,经全自动成套生产线转化为具有经济价值的新型绿色建筑材料,并回归于基础设施建设。
据专家估计,该项目成果如果推广至宁波市其他建筑项目,如果按照实现50%至60%的建筑工程渣土、泥浆资源化利用计算,预计宁波每年将产生约3000万吨再生资源,以每吨创造经济价值节约30元计算,全市每年可节约建设工程费用近9亿元,将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