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山东省淄川区罗村镇黛青山上层林尽染、五彩斑斓。漫山遍野的石榴都已收获完毕,工人们正在捡拾剩下的少数劣果,只等落叶后进行剪枝、施肥,为明年的丰产做好准备。
“今年软籽石榴进入了盛果期,总产量达到了20多万公斤,我们的产品市场认可度非常高,还没等成熟的时候就已经被客户预定好了,供不应求。”提起今年的石榴销售情况,山东黛青山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锦超难掩心中的喜悦。
走进黛青山公司展馆内,锦川河数字农业大数据应用服务平台上,显示着整个果园的数据信息,在这块充满科技感的大屏幕上,果园的光照、温度、湿度、病虫害等情况一目了然。工作人员只需轻点鼠标或通过手机就可实时掌控石榴树的各项生长指标。
行走在通往果园的路上,看着漫山遍野的石榴树,谁曾想十年前这里荒芜凋敝、矿渣遍地。从满目疮痍的废弃矿山,到草木葱茏、瓜果飘香,这些改变,得益于一场矿山复绿行动。
黛青山原名黑山,坐落于淄川区罗村镇河东村东北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于大规模开采山石,资源逐渐枯竭,形成了一座无人问津的荒山。
“一米半高的野草漫山遍野、大大小小的废石坑到处都是,最深的石坑有20多米,山上除了石料坑就是裸露的岩石,连条路都没有。”张锦超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很是感慨。
作为土生土长的罗村镇河东村人,张锦超的父亲张汉修决心要修复这座荒山。2013年,他流转了黑山千亩废弃矿坑荒山,并更名为“黛青山”,开始实施“荒山变良田、矿坑生绿金”生态农业修复项目。大石坑作为藕池,小石坑填平造田,其他的植树造林,短短几年,曾经伤痕累累的废弃矿山逐渐绿了起来。
荒山变青山只是第一步,产业兴旺是关键。依托天然富硒土壤优势,父女俩听从专家建议,引种了软籽石榴树,经过多年悉心培育,如今园区已形成了从引进、改良、育苗到果品销售、储存、加工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黛青山软籽石榴被列入淄川区的重点农业产业,通过绿色食品认证、无公害产地产品认证,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
2020年,父女俩抢抓农业重大发展机遇,以数字技术改造提升农业,建设了800亩软籽石榴数字果园,利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技术,通过配备视频监控、虫情测报系统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现场气象、土壤、空气环境的实时监测。
不仅如此,园区内还增加了水肥一体化系统、安装了电磁阀控制,并接入了园区数字农业大数据应用服务平台。可根据土壤墒情监测数据,制定科学灌溉方案,按照设定的阀值控制灌溉量等参数。“操作很方便,通过手机、或者电脑就可以远程人工控制,不仅实现了对土壤水份及营养的精准控制,还减少了人工成本,增加了产能,实现了数字化精准管理。”张锦超向记者演示。
漫步在郁郁葱葱的黛青山上,每个地块上的二维码格外引人注意。每个地块都安装了传感器,扫码地块上的二维码,地块面积、生长阶段、空气温度、光照强度、土壤温度等信息都能显示出来。方便了工作人员及时了解石榴的生长情况,实现高效化、品质化种植,也为石榴的科学种植与推广提供了数据支持。
“未来我们将依托‘黛青山软籽石榴’这一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发挥基地示范带动作用,扩大种植面积,围绕石榴的营养和药用价值,大力发展石榴深加工,把石榴产业做大做强。”张锦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