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前的一场雨,群山里的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茶叶的清香。在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麻柳镇海拔600多米的茶园里,沿着通村水泥路蜿蜒而上,大山深处竟隐藏着一片200余亩的秀美茶园。
5月7日清早,已是71岁高龄的麻柳村6组村民彭堂贵提着采茶竹篮往自家茶园里赶。“今年茶叶采摘已基本接近尾声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已经卖了六千多了。”彭堂贵满面笑容地说。
谁能想到,这片茶园曾是水泥厂的矿石原料开采区。当时,从业人员超过50人,水泥年产量超10万吨,产品在秦巴山区供不应求。每当水泥厂的机器运行后,方圆几公里都是满天飞尘。现在,这里竟变成了管护得当的标准化茶园。
麻柳镇曾出产过贡茶,以前虽然有历史和文化的加持,茶产业却发展得相对缓慢。招引的水泥企业为镇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效益,但环保问题日益凸显。
紫阳地处巴山北麓、汉江上游,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区。一时间,当地面临着既要解决经济考核和经济发展等问题,又要破解走绿色产业实现绿色发展的难题。
2013年开始,当地把涵养生态、保护生态作为重中之重,逐步将工艺落后且能耗高、污染大的工业企业进行关停,让粗放产业出局,为绿色产业发展腾出提升空间。
“当时严格按照环保的要求,对高污染、高能耗的工业进行了关停,结合镇域内茶叶产业的基础,动员企业走上了茶叶生产销售这条路。”麻柳镇组织委员孙先庚介绍。
关停后的水泥企业第一时间进行了摸底调研,了解到麻柳镇有近6000亩的茶园,这让该企业看到了新的发展机遇。
曾是水泥厂生料车间主任的陈礼元说:“没想到在40多岁的时候,又从工人变成了农民。在那个时候,我的工资要比在单位上班的职工多一倍,当时我的抵触情绪很大。”
作为水泥厂的负责人,于安林一边安抚员工情绪,一边抓紧筹建茶厂。2018年,在矿区上修建的茶厂正式投产。陈礼元被返聘回来,从种茶开始学起,逐渐从门外汉变成了一名能熟练掌握茶叶种植、生产、加工的土专家。
“现在回想,上班条件比以前确实好多了,再也不用担心粉尘问题了。收入高了一半,每月固定工资能有4500元。”陈礼元笑着说。
通过一系列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改造,曾经的水泥产业走上了绿色发展的新路。现在是紫阳秦硒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的于安林说:“我们每年鲜叶收购支出都是几百万元,以前我们做水泥厂的时候,村民的茶园都荒着,现在把他们都带动起来了。”
按照县上出台的高质量产业发展奖补办法,在鲜叶收购、流转土地、开设销售门店、扩建厂房、规范管护茶园等方面,可以享受政策补助。截至目前,该企业流转茶园1500亩,自建标准化茶园800亩,代管茶园3000亩。孙先庚算了一笔生态经济账:“预计2026年全镇人均能拥有一亩茶园,亩均鲜叶收入5000元以上。”
看到当地山绿了、水清了,矿区里生长出的片片绿叶成为当地群众增收的主要来源,于安林笑着说:“企业实现了绿色环保无污染,同时还解决了山区群众的茶叶销售难题,现在觉得转型是转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