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有着较为丰富的矿藏资源。在长期的开采下,废弃矿山引发的生态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还上废弃矿山的“生态账”?湖南决定这样做……
矿山披“绿衣”
推进矿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湖南有着较为丰富的矿藏资源。在长期的开采下,废弃矿山引发的生态问题也日益凸显。
如何还上废弃矿山的“生态账”?湖南坚定推进矿山生态修复。
在郴州市桂阳县荷叶—太清矿区,煤矸石利用全自动加工生产线在有条不紊进行生产,大面积的油茶绿油油地生长着,光伏板在汲取阳光,不断输出清洁的电能。
很难想象,这里曾是满目疮痍、经常因煤矸石发生地质灾害的废弃矿山。
为了推进矿山的综合整治和资源化利用,当地采用“综合利用+生态修复+光伏发电”的联合修复方式。建设煤矸石全自动加工生产线,煤矸石被加工成建筑砂石骨料和轻骨料远销粤港澳地区;逐个图斑科学修复,矿区恢复植被和土地功能;因地制宜发展光伏产业,形成产业共生共荣的新生态。千年矿都迎来“沐光重生”。
如今,这样的绿色蝶变已在湖南多地“上演”。
省自然资源厅生态修复处处长董振亚介绍,我省全面开展常态化督导,对修复难度大的矿山逐一把脉问诊。同时,构建新型监测监管体系,对重大生态修复项目开展全生命周期监管,实现工程建设“全过程”监管,生态环境“全要素”监测,监测范围“全区域”覆盖。
如今,湖南已圆满完成545座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1911公顷的生态修复任务,矿山数量从6300多个减至1990个,现有绿色矿山380家。
6月16日,湖南省长沙、株洲、湘潭、郴州、永州、娄底6市26县区再次成功申报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争取中央资金3亿元。至此,湖南省已连续三年申报成功,为全国仅有的两个省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