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家对非法采矿行为加大了打击力度,保证了国家资源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维护了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但与此同时,各地非法采矿的纷争甚至立案又撤案的案例也日渐增多,种种乱象须引起高度重视。
不科学的事实认定
“在非法采矿和非法占用农用地的案件中,种种不科学的事实认定,容易导致一些冤假错案的发生。”某专业领域律师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该律师举例称,四川省某地一矿业企业前几年在从事生态修复项目过程中涉及开挖石灰岩,当地有关部门认为这些石灰岩作为矿产资源利用,涉嫌非法采矿。但专家在考察后发现,相关《核查报告》未按国家有关规范执行,把生态修复过程中产生的石灰岩认定为矿产资源。
类似的案例在各地还有多起。福建省某矿业企业提供资金为村委会公益翻修村路,施工过程中弯道取直产生了土石方,就地利用后,剩余土石方因无处堆存运回选矿厂综合利用。工程经过竣工验收后,当地有关机关认为该矿业企业未办理采矿许可证,仅凭备案登记的设计方案便进行弯道取直,擅自将剩余的土石方进行综合利用,涉嫌非法采矿,后重新认定不属于非法采矿。
中国工程院非法采矿研究课题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自然资源战略发展研究院此前介绍,在司法实践中,多种行为往往被认定为非法采矿。
突出案件审理专业化建设
2023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具有专门知识的人民陪审员参加环境资源案件审理的若干规定》。最高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相关负责人介绍,专门性事实查明是环境资源案件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一方面,生态环境侵权具有长期性、隐蔽性、滞后性以及损害后果不确定性等特点,损害数额的认定、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等事实的查明需要借助环境科学领域专业知识。
另一方面,在生态环境修复领域,修复目标的确定、修复方案的选择、修复过程的监督和修复效果的评估同样涉及大量专业技术性问题。囿于专业知识的不足,人民法院审查、采信鉴定结论也存在一定困难。
2023年环境侵权案件争议焦点数量分布。资料来源:最高人民法院《中国环境司法发展报告(2023年)》
《中国环境司法发展报告(2023年)》建议,突出专业化建设,精心培养环境司法保护专门队伍。增强环境司法队伍专业知识和业务素养,着力提升环境司法队伍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履职能力,形成强有力的专业化办案团队。建立健全智库平台,充分发挥专家在环境资源案件审判中的智力支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