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下午,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举行专题审议。对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上海建设高度关切的116名市人大代表,积极报名踊跃参与了这一与“生态文明”相关的专题审议。
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于1月15日上午在世博中心开幕。《政府工作报告》显示,上海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优化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筑垃圾全链条闭环管理体系加快构建,全域“无废城市”建设高标准推进。
作为固废领域资深专家,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城投集团特聘研究员赵爱华参加会议,就“上海建筑垃圾如何处置”的问题作了发言,并对攻克超大型城市建筑垃圾治理“顽疾”提出几点建议。
赵爱华会后接受采访(央广网记者 郑晓蔚 摄)
夯实“主体责任”这张网
赵爱华首先分析了上海在建筑垃圾管理方面所存在问题。她表示,随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近年来上海建筑垃圾的产生量常年居高不下,工程渣土和泥浆始终保持在1亿吨以上。“由于上海本地消纳空间持续萎缩,消纳场所规划布局不够,处理能力不足,建筑垃圾处置问题日益突出,违法违规事件时有发生。”
结合自身所做调研工作,赵爱华就加强上海市建筑垃圾管理提出了几点建议。
她提出的首要对策,是要进一步夯实“主体责任”,进一步构建全市建筑垃圾动态性平衡调度机制。她介绍说,建筑垃圾一般分为工程渣土、工程泥浆、工程垃圾、拆除垃圾和装修垃圾。由于建筑垃圾品类多,且从源头产生到最终处置消纳流程长、环节多,全链条涉及的政府相关部门就多达14个,再加上市区两级分工,这种“九龙治水”的管理格局到最后往往谁都相关但打在谁身上都不觉得疼。
按照全链条闭环管理原则,她建议采取“一项目一清单”的方式,横向对相关的委办局职能部门,纵向对市、区两级,梳理出各个环节的主要职责和主要责任人并建立责任制清单,按照谁申报谁负责、谁核准谁负责、谁监管谁负责,织密、夯实“主体责任”这张网。同时,她还建议在排摸全市和各区卸点布局和库容的基础上,统筹市区两级卸点资源,建立起市区之间、区区之间的协同消纳平衡机制。科学预测全市未来几年卸点和库容需求,科学规划布局临时性卸点和托底性保障设施。同时,加强部门间相关许可、监管、执法信息的归集、共享和应用,真正同向用力同心推动建筑垃圾实现全流程全品类闭环管理。
破解资源化产品再利用难题
根据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美丽上海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到2025年,全市建筑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要达到93%,拆房和装修垃圾资源化处理率达到75%,实现废弃混凝土全量利用。目前,上海市建筑废弃混凝土基本实现全量资源化利用,为加快推广建筑垃圾再生产品应用,住建委曾联合市交通委印发了《上海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建材产品应用指南》,也明确了拆房、装修垃圾、废弃混凝土再生建材种类、原料(再生骨料)标准和应用场景,但因装修、拆房垃圾成分复杂、再生产品性能和品质不稳定等原因,循环利用受阻。
为此,赵爱华建议进一步破解资源化产品再利用难题,进一步畅通“末端资源化路径”。
她建议,进一步组织力量开展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产品稳定性、安全性以及替代用量和掺比等关键技术的攻关,并对产品的使用情况包括适用领域、分层分级梯度利用性能情况、对环境影响等开展周期性跟踪测试评估,确保产品安全稳定达标;她也建议,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对使用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的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给予适当财政补贴。
同时,赵爱华还提出,要进一步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强化对公司、工地的规范管理。她介绍说,“尽管本市工程渣土消纳卸点管理体系基本建立,但还存在部分工程渣土消纳卸点未合规备案,消纳卸点建设运营管理不够规范,工程渣土消纳卸点批后监管不力等问题。”她开出的“方子”是,进一步落实消纳卸点经营单位主动备案的主体责任,强化属地监管部门的事前把关,做好消纳卸点用地备案材料的核实入库工作;抓紧出台规范卸点建设、作业和日常运营的指导性文件,确保卸点运营安全、作业规范、环保达标、应急有序。同时,政府部门还要切实强化批后监管,创新工作机制,建议通过建立“电子联单工作机制”等方式,夯实各级各环节各部门的监管责任,真正落实建筑垃圾全流程规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