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涪陵区以“推动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为目标,通过构建五大工作体系,实现建筑垃圾科学治理的突破性进展。
高位统筹,夯实治理基础。涪陵区成立由区长挂帅的建筑垃圾治理工作领导小组,联动11个部门形成“城管牵头、多方共治”格局。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建筑垃圾治理有关工作的通知》等3项制度文件,细化80余条责任清单,推动源头分类、运输管理、资源化利用全流程规范。依托垃圾分类先锋区建设成果,建立“三网合一”机制(建筑垃圾资源利用网络与生活垃圾回收网络、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压实物业、居民及企业主体责任,实现减量、分拣、回收一体化运作。
全程监管,破解处置难题。全区严格实施《涪陵区建筑垃圾处理设施专项规划(2023—2035年)》,规划建设12个处理场,其中2个已投用。通过优化审批程序、强化执法监督,2024年累计查处建筑垃圾相关案件169起,罚款26.9万元。建立多部门协同机制,召开线上线下议事会50余次,协调渣土消纳,并率先将建筑垃圾管理纳入施工交底清单。
多网融合,源头分类增效。涪陵区创新推进“三网融合”实践:运输网络融合,整合环卫与建筑垃圾运输资源,利用环卫企业优势提升收运效率;资源回收融合,支持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和生活垃圾运输网络在物业小区内并网运行,建设多网融合点位,推进居民装修中的可回收物源头归集,降低分拣成本、拓展社会企业服务范围;宣教融合,不断厚植建筑垃圾分类理念,逐步形成社会共识。2024年以来,开展建筑垃圾治理“九进”和百名讲师进社区等活动300场,10000余人次。
产业闭环,激活市场活力。涪陵区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筑垃圾产业链。全区建成3家土石堆填场、2家分拣场及1家资源化利用厂,培育出市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搭建建筑垃圾末端资源化利用网络,统筹木材加工、焚烧发电、塑料制品、金属冶炼等企业,大力提升建筑垃圾分选品价值,资源化利用厂成长为市级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2024年,资源化利用厂营收达2450万元,再生产品应用于8个大型工程,铺设面积超30万平方米。
数字赋能,智慧治理提效。涪陵区开发“涪小分”便民服务小程序,推进全区居民小区、临街门面装修垃圾预约上门收运。完成建筑垃圾数字化管理基础建设,22处工地及处置场地的视频监控与抓拍设备接入市级视频资源池,全区处置场所实现智能道闸数字管理。推进场景应用“多点”开花。强化“渣土车一件事”落地,新增4个监控点,全年预警处置案件超1400起,人工精准研判有效案件209件。推进航拍巡查“自动”纳管。应用无人机航拍数字化技术进行建筑垃圾违法行为巡查,启动巡查1000余次,发现并交办问题线索50余个。
接下来,涪陵区将持续深化建筑垃圾治理创新,强化建筑垃圾专项整治,计划2025年资源化利用率突破70%,并探索跨区域协同消纳机制,在重庆打造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中展现大担当、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