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业呼吁两岸共订行业标准
一年超过700亿元的产值,如果没有台湾光电业者从海峡东岸往西岸的转移,福建的这一支柱产业就难以有今天的规模。
巧合的是,就在两岸开启“大三通”时日,厦门又朝“光显之城”跨了一大步——— 台湾东元集团斥资6000万美元投建的首个液晶电视生产基地在厦正式投产,成为台企在大陆规模最大的液晶电视制造厂。
“可以说,台湾最牛的光电业者,都已实现在海西的转移”,将台湾光电业带入福建的领军人之一的童胜男直言,两岸的光电对接在“小三通”时代完成了“量”的积累,现在该是借“大三通”提高“质”的契机。
一个世界级的“光电产业王国”已经形成,海东—海西的光电对接来到了新的十字路口,业者呼吁该是闽台两岸业者坐下来制定行业标准的时候了。
“小三通” 一次多赢的大转移
满是银发,童胜男简单地拨弄后,道出一句让记者诧异的对白,“在两岸的光电对接问题上,我愿意‘倚老卖老’。”
2005年初,湖里区枋钟路的2000号,还是垃圾成堆。但这位台湾光电业者带着5000万美金和一套完整的LED产业链技术,决定在这片垃圾上杀出一片新天地。
“那时两岸连春节包机都没有,一趟来回就耗掉一天。”在每次新的投资进行时,童胜男说,自己总会对时下的政策进行评估,“我当时得出的判断是,不管是 ‘小三通’还是 ‘大三通’,厦门都配得上是走出台湾的第一站。”而事实上,童胜男抢先吃螃蟹”,同样有私心——— 他的客户就包括厦门本地的知名企业联想、戴尔等。
同年9月,生产和研发覆盖了LED从外延、芯片到封装的整个产业链的“明达光电”正式投产,年产值达8亿元。
与此同时,台湾最大、最早的半导体照明外延、芯片厂的龙头企业——— 国联光电,其先头部队“厦门联厦光电”已在厦门象屿保税区落户。
在这之后,台湾光电业者纷至沓来,一个比一个来头响。全球FT-LCD显示屏生产排名第三的友达光电,将自己在大陆的第二个生产基地设在厦门火炬高新区(翔安)产业区,建成后年产值可达400亿元人民币!而台湾东元集团也不甘落后,作为台湾首家以自有品牌打入日本市场的液晶电视厂商,其同样大手笔地将大陆事业的门户设在厦门火炬高新区。
坊间传闻,台湾首富郭台铭将抢先发力,有意在海峡西岸的厦门斥巨资打造一个光电王国。
“友达、华映、东元,都来了”,童胜男坦言,当初决定将产业转移至厦门时,厦门在这方面的建设还未成气候,但正是由于看中大陆的市场需求、加上台湾已经相对饱和的市场,让自己决定快刀斩乱麻。
(源自:中国平板显示网)
一组数据证明童胜男来厦的选择和闽台的“光显之路”对接已经实现多赢:在有效地承接这一产业转移后,厦门光电企业已从2004年的30余家发展到去年的150多家,产值更是从2003年的几十亿规模,发展到2006年的150亿元、2007年的242亿元(占厦门GDP的17.6%),已成为厦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放眼福建,这一数字去年已是700亿元,1992年就落户福清的冠捷电子,更是从当年的3000万美元产值飙升到去年的44亿美元。而现在,仅友达光电,就有超过400亿元的生产能力。
“大三通” 闽台光电对接新契机带来更大竞争力
高科技讲究效率,童胜男表示,截弯取直的“大三通”将给对接带来更大的竞争力。
来大陆投资后,童称,自己早早就预测到 “大三通”很快就会实现。当“陈江会”签署协议时,童胜男在厦门显得冷静异常。
“我们这么大的投资,必须提前研判到这一步。”童胜男不断地向记者提到,已对两岸“小三通”做出巨大贡献的厦门,在“大三通”时代,应该把这一产业放在台湾和厦门的 “城市圈”内进行,实现台厦在光电产业的上、中、下游产业链的高效整合。
“大三通”截弯取直后,目前台湾东元在厦门投资的安台创新科技 (厦门)公司同样喜上眉梢。
该公司财管处协理高华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即高科技和看病一样,都追求速度。“虽然很多台湾人才也会跟着企业进驻,但考虑到企业用人成本,很多人才还是两地跑。”高协理表示,作为高科技企业,面对的是全世界的竞争,产品周期短、变化快,分秒必争,时间就是金钱;而若因人员往来还绕来绕去,往往意味着一些机会和利润的流失。
有数据显示,友达公司一条生产线停产8分钟,损失就是上百万元人民币。如一台机器故障,从台湾请来技术工人维修,从原来的一天到“小三通”的三个小时,再到“大三通”后的更便捷快速,时间的节约就意味着利润的创造。
以厦门为核心,辐射漳州、泉州和福州地区,带动了福建光电产业中下游协调发展,形成海峡西岸产业集群效应,在多位业者眼里,“大三通”后这种步伐会进一步加快。
预计将有千亿商机
作为台湾最具优势的产业之一,过去几年,光电产业在台湾呈现爆炸性的增长:2005年台湾光电产业规模达11289亿元新台币,2006年台湾光电产业总产值为12977.67亿元新台币。
“现在评估的数据是,2010年这一数据将突破2兆新台币,其中60%以上将在大陆生产”,童胜男脱口而出。而厦门也跟着这一趋势制定了相关目标,即预计到2010年,厦门的这一产业将达到1000亿元,成为厦门第四大产业。
(源自:中国平板显示网)
事实上,转移到厦门的并非只有友达、明达、东元、中华映管、金保利这样的“大鱼”,众多“虾米”等作为产业链配套中小企业,也跟着来到厦门。
“目前仅在厦门,跟我们合作的就有10多家,主要是为我们供应配件和原料”,童胜男说,随着“大三通”后,交通更便利,更多的产业配套来到厦门,并非空谈。
越来越多光电企业转移到海西,也为福建本土企业创造了发展机遇。福州的冠捷电子,其已从单干户辐射到目前冠捷工厂方圆十公里内群聚的50多家配套厂,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
作为一个做封装的中游企业,厦门光莆企业的林文坤董事长就曾表示,台湾光电产业技术转移,给业界带来的好处既有产业链的互补,也有技术的互补。林希望更多如明达这样的上游企业来厦,为其在芯片方面提供更多的选择。
“福建造”卖回台湾
每月一般回台一次的高华雄,还在为同事回台的高成本发愁,即现通过“小三通”回台,来回还需要6600元新台币,乘飞机则需要近万元新台币;而相比之下,类似台北到高雄的距离,则仅需5000元新台币左右。
“‘大三通’后,相信这一费用将会跟着下调”,高华雄透露,已有更多台湾人计划来闽或大陆其他地方工作。
高认为,尽管目前人民币升值厉害,劳动力成本上升,但对于在大陆生产的多数光电产品,成本仍要比台湾低出许多,“若要通过空运,成本太高,显然不可能,其多数直接在厦门生产,在大陆销售或直接出口到其他地方;但两岸 ‘大三通’后,货运成本进一步降低,这使在厦门生产的产品带回台湾,变得可行”。
当然,由于相关的税收门槛,高认为,运成品回去显然不合算,半成品可能更适宜。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一产业对接的规模无疑将跟着扩张。
提升 凸显两岸经济圈的海西优势扭转1.7倍成本差距
尽管有种种利好,但在多位业者眼里,“大三通”对厦门的利好要低于新晋的“直航”城市,新的困惑同样摆在闽台光电对接这一被福建十分倚重的产业上。但业者认为,仍需努力加强配套,扭转一些承接光电产业转移的不利因素。
“我们也想尝试着把顶尖上游生产的产业放在厦门,但成本要高过台湾,统计一下,可能达到台湾的1.7倍”,童胜男以自己生产的实践为例,多数的原材料在大陆采购不到,比如荧物料、显影剂等,而尽管已有长足的进步,但比如,厦门还没有专门存放化学品的仓库,给类似的采购仓储带来不小的难题。
有一业者同样觉得厦门在配套上仍有相当空间,“比如,在生产中,我们需要激光对位机,但到码头后,我们找不到可以运输的气垫车,最后只好从上海租来,成本相当高”。
(源自:中国平板显示网)
两岸应共同制定行业标准
“对于这一产业,真正的高利润是在上游”,尽管自身已布局上中下产业链,但童胜男表示,事实上,目前已转移到厦门的多数光电产业,处于中下游的居多。
在台湾多数“大腕级”的业者已纷纷抢滩海峡西岸后,如何在量的基础上完成“质”的提升,已事关产业升级。
对此,在童胜男眼里,海东-海西的 “经济圈”在国际层面上的优势完全可以媲美长三角、珠三角,而现在“大三通”后,虽然在外界看来厦门的区域优势可能有些许削弱,但是有更大的饼放在海西几个主要城市面前,“台湾过来就是厦门、福州,海峡就像我们想象中的 湖,这样的两岸经济圈,就不可能是在天津,海西的区域优势仍然明显”。
在这种优势下,一些业者以海西的中心城市厦门为例,其已被列为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在相关的政策、法规等优惠配套上,可以进一步“先行先试”的,“高科技重在创新,不仅技术要创新,配套的政策同样需要创新,何况厦门特区可以先试先行,比如税收问题”。
“将来闽台在这一领域的对接,目标还应是吸引更多世界级的高科技企业”,在童胜男看来,比如海峡本土,三安电子、福晶科技、厦门华联公司等,该是两岸的业者可以一起坐下来制定这一领域“标准”的时候了。
业者认为,只有质的进一步提升,近水楼台的海西才可在“大三通”后的进一步大转移中扮演更关键的角色。
(源自:中国平板显示网)
- 山西出台《煤矿智能化技术创新研发中心建设实施意见》...(2020-12-17)
- 《湖北省机制砂水泥混凝土应用技术指南》正式发布(2020-10-15)
- 《贵州省机制砂石行业规范条件》正式印发(2020-10-12)
- 《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印发!...(2020-09-10)
- 九部委联合发布!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2020-09-08)
- 《重庆市促进砂石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实施方案》征求意见...(2020-08-25)
- 违反规定最高可罚100万!西安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明年起施行...(20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