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上备受重视的非线性振动系统周期解分岔理论方法C-L(陈-Longford)的提出者之一、在我国非线性动力学领域影响最大的专家——八旬的陈予恕院士在从教55周年之时为自己钟爱的事业和该领域的优秀学子倡议并出资设立“陈予恕奖学金”。陈予恕院士成为天津大学单次个人捐款最多的人。
群贤毕至 学术会议上的庆典
3月25日,在天津大学承办的第十三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十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上,经参会代表提议,在议程中加入为陈予恕院士庆贺80寿辰、从教55周年的议程,代表们认为在这个由陈院士1979年发起的全国非线性振动学术会议上为他庆祝,是对老师致敬及表达祝愿的最好的方式。
庆典上,来自天津市科委、中国力学学会、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部分企业和高校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及天大师生代表齐聚会场,向陈院士纷纷送上祝福。有些学者甚至“未见其人,先读其书”慕名而来,现场也收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贺电和贺礼30余份。而陈予恕院士为人谦虚低调,整个庆典过程中,他静静地聆听,认真地思考,频频起身向送上祝福的专家鞠躬并一一握手。
天津大学校长李家俊表示非常感谢陈先生为天津大学人才培养、我国的科技和产业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要学习他努力钻研、开拓进取的科研精神,也要学习他呕心沥血、诲人不倦的育人精神。陈先生是所有天大人学习的榜样。
为师55载 80高龄仍执教在一线
陈予恕院士1931年出生,1956年毕业于天津大学机械系,1963年获苏联科学院机械研究所副博士学位,1986年赴加拿大贵富大学做访问学者,同年晋升为教授、博导,1998年被选为俄罗斯应用科学院外籍院士,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如今,80高龄的他仍在教学科研一线带领课题组在航空、电力、高速运载工具动力学方面开展深入研究。
我国一般力学(动力学与控制)学科领域的基础比较薄弱,研究难度大,从上世纪60、70年代,陈予恕院士在该领域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他提出的非线性振动系统周期解分岔理论方法,成功地统一了非线性振动大师们似乎矛盾的结果;与闻邦椿院士、郑兆昌教授等人发起并成立了全国非线性振动研究会,举办了多次学术交流会;举办了两期讲习班,集结出版了《非线性动力学中的现代分析方法》;培养了一批研究队伍,使其成为在该领域影响至今的最重要的学术力量,开创了非线性动力学的新时代。他重视理论与工程应用相结合,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40余年来,陈予恕院士完成重要国家项目20余项,曾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天津市专利金奖1项,共发表重要论文200多篇,出版中英文专著5部;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百余名,为我国非线性动力学学科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鼓励后学 倡导并出资奖学金
陈予恕院士说,如果没有国家和学校的培养,就没有他今天的成就。陈予恕胸怀一颗感恩之心,数十年如一日,全身心投入教学与科学研究。他倡导设立的“陈予恕奖学金”,拿出自己平时省吃俭用存下的积蓄为奖学金捐款。提到捐款,陈院士朴实地说:“我只是在做件好事,我深感贡献微薄,今后我要为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建设创新型国家继续努力。”
据悉,该奖学金由陈院士本人、弟子和相关企业共同捐款设立,主要用于奖励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一般力学(动力学与控制)学科领域的本科生及研究生。他期望通过这种方式,引导更多的有志青年投身于学科的更大发展。受陈予恕院士委托,天津大学北洋教育发展基金会将负责该奖学金的资金管理和发放监督工作,并每年公布该励学金的使用和受助学生的情况。
陈院士的学生冯晶晶说,老师的成就和精神是我们的永远敬仰,奖学金的设立能够将陈老师“忠诚敬业、求实创新”的治学精神和优秀品质传承下去。
陈予恕院士40余年来完成了重要国家项目20余项,结合机械装备的现代化设计研究,发展了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并应用于大型旋转机械和振动机械的现代设计和故障治理技术,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取得了突出的科技成就和重大的经济效益。
为解决机械振动失稳难题创建了分岔理论方法,揭示了解的拓扑结构与系统参数间的联系,发展了非线性振动学科,在国际上受到重视,被称为C-L(陈-Longford)方法,获国家2003年自然科学二等奖、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
对旋转机械运行中振动故障频发的技术难题,在故障建模和机理分析中,突破了传统线性方法,采用非线性分析技术,搞清故障发生的原因,治愈了七省市18台大型火电机组的重大振动故障,获经济效益4.4亿元。
对国产4台20万千瓦励磁机支撑系统进行非线性设计改造,使振动失稳的顽疾得到根治,获教育部进步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2项。
陈予恕院士建立的共振筛非线性设计技术,用于我国最大的30平方米非线性共振筛研制,同比节能50%、筛分率高20%,获2004年天津市进步一等奖。发表的论著收入SCI、EI共108篇。98年当选俄国应用科学院外籍院士。培养的58名硕博士研究生已成为我国工程非线性动力学科技骨干。
2005年正式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