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全国大大小小数千家水泥企业来说,从11月起,将进入难熬的“冬季”。这并不是因为天冷了,而是国家在去产能、补短板上“动真格”了。
2015年,我国水泥产量达到23.48亿吨。据测算,其中的32.5强度等级复合硅酸盐水泥产量约有11亿吨左右,所占比重接近50%。而今年11月1日后,全国要求停止生产32.5强度等级复合硅酸盐水泥。专家称,此次强制淘汰32.5水泥将成为该行业“刮骨疗伤”式的自我更新,但问题也接踵而来:想要提高水泥性能,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技术储备;一部分企业为获得高标号水泥就一味地把水泥颗粒磨得更细,徒增成本和能耗,极易出现水泥行业新一轮亏损的尴尬局面。
那么,在这场水泥行业的“大洗牌”中,水泥企业靠什么赢得生存机遇?近日,记者在盐城工学院采访中获悉,该校研发的“水泥半终粉磨关键技术”在降低生产能耗和成本的同时,大幅提高了水泥性能,并在相关企业成功应用,为我国水泥行业提档升级提供了有效支撑。
“32.5水泥是表示28天的抗压强度大于等于32.5兆帕的低强度产品。”盐城工学院刘平成教授告诉记者,这些低强度水泥制成的混凝土建筑,10年左右就会出现粉化、开裂、掉皮、不承压等一系质量问题,危及建筑安全和人员生命。想要提高水泥强度,就必须把水泥颗粒比表面积控制在300—360m2/kg,这对水泥颗粒的直径、均一性和形状都提出较高要求。而传统的技术设备加工出来的水泥颗粒不是大小不一,就是形状各异,导致水泥性能不达标。
“我们的技术核心是‘以破代磨’,把过去球磨机的任务交给辊压机去完成,再由V型选粉机和涡流选粉机进行筛选。”刘平成介绍说,选出大部分高效预粉磨系统所产生的微粉(30微米以下)直接进入成品,极大提高了预粉磨的效率。通过检测表明,这样磨出来的水泥颗粒,45微米以下占80%,颗粒形状基本为圆形,主要技术指标已进入世界领先行列。这一套技术设备生产出的水泥颗粒比表面积达350m2/kg,具有极好的3天早期强度和28天强度。
目前,该成套技术已在天山股份—库车分公司得到应用,每吨水泥电耗控制在20度左右,比行业平均能耗降低10度。国庆前夕,应用该技术的中联水泥公司一举中标徐州观音机场期扩建工程,其生产的10万吨高性能水泥将在观音机场跑道上得到应用。
“我为企业算了一笔账,一吨42.5水泥要比32.5水泥高出40元,而52.5水泥的价格更是在32.5水泥基础上翻倍。”刘平成说,目前42.5水泥基本可以满足混凝土建筑寿命50年的要求,而52.5则可以用在机场、港口等永久设施,堪当百年大计重任。更让刘平成骄傲的是,这套简单实用的技术设备均已实现国产。为了这一系列产品,他与盐城吉达环保机械公司合作达7年之久。目前,吉达机械公司研制的选粉机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达70%以上。
而在刘平成的实验室里,水泥也并不是“越硬越好”,这里除了有高性能机场水泥外,记者还看到了各种“新奇特”的水泥宝贝,比如遇水就透的透水水泥,未来将是海绵城市建设“绝佳伙伴”;可以长出植物的植生水泥,用在河岸上再也不怕湿地生态系统被阻断。
“停产32.5水泥对行业发展是件好事。”刘平成说,“只有夕阳企业没有夕阳产业,只要混凝土建筑还存在,人类就需要水泥,但落后的低性能水泥一定会被淘汰,而我们的技术设备则可以帮助水泥企业实现由弱到强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