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钢铁行业利润水平不断下降,2010年底更是降至2.91%,处于全国工业领域最低水平。面对来自成本与市场的双重压力,不仅钢铁行业举步维艰,而且上下游企业也在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我国冶金装备制造业也面临着一些新的考验。
难题一:垫资施工藏风险
所谓垫资施工是指投资者在不给付项目预付款的情况下,要求设计、施工企业带资设计、施工到工程一定阶段(部位),或要求施工企业在工程开工前缴纳一定数额的工程抵押金(保证金)。垫资形式包括带资施工、形象节点付款、低比例形象进度付款和工程竣工后付款等。在目前的冶金装备市场,许多项目都存在这一法律、行政规定和市场交易习惯并不明确的现象,因此,冶金设计、施工企业承接这类工程时将承担巨大的风险。
目前冶金装备制造业竞争残酷,包括冶金设计院所、装备制造企业、钢铁企业下属企业在内,诸多性质的企业都在争夺冶金装备制造这块“蛋糕”,技术水平、资金实力等要素成为发标方考量的重要指标。以无锡某民营钢铁企业轧钢总包项目为例,最初投标方选择了国内轧钢领域著名的北京某设计施工公司,后来重庆某设计施工公司提出垫资这一竞标筹码,发标方权衡再三,最终迫于资金压力,将该项目总包给了重庆某公司。
据北京某公司该项目经理介绍,近年来冶金装备制造业竞争激烈,垫资实在是一些中小型装备企业为了拿到项目所采取的无奈之举。但是,这里面所隐含的风险却是不容忽视的。某些国内钢铁项目施工、审批同时进行,一旦国家未审批通过该项目,或者发标方资金链断裂,则设计、施工企业将承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据他介绍,国内实力雄厚的设计施工单位在项目签订前,会对发标方进行严格的资信审查,包括开发项目的真实性和建设单位的注册情况(注册资金额度是对外承担责任能力的基础)、项目资金来源及到位情况、既往经营业绩、履约能力以及社会信誉等各方面情况的调查;即使垫资,也会控制垫资的比例并要求发标方以固定资产等作为担保以降低风险。
难题二:各界共助国产化
当前我国是第三大轴承生产国,近5年来轴承产量呈稳定增长态势,2010年产能超过200亿套,同比增长率达60%以上,产量约占全球市场总额的10%,生产的轴承可满足国内所需产品品种的70%以上、所需数量的90%以上。
但是轴承行业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行业生产集中度低,我国最大的10家轴承企业,销售额仅占全行业的25%左右。二是高端产品相配套的轴承研发能力低。虽然对国内主机的配套率达80%,但高水平轧机等重要主机的配套和维修轴承基本依靠进口。三是制造技术水平低。国内仅有200多条自动生产线,对轴承寿命和可靠性至关重要的先进热处理工艺和设备,如控制气氛保护加热、双细化、贝氏体淬火等覆盖率低。
针对国产高端轴承在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记者分别对生产和使用双方进行了深入采访。某国内钢铁企业技术人员告诉记者,在一些生产关键部位,以转炉耳轴轴承为例,是转炉倾动的重要部分,支撑着炉体、钢水、托圈等设备的全部重量,还要承受来自扭矩平衡装置的反作用力,高温重载,运转频繁。他们曾经在耳轴位置选用过国产轴承,但是上机后使用几次便被碾碎,严重影响了生产,于是不得不选用进口轴承,虽然价格高昂,但是质量性能较为均一稳定,能够达到所承诺的使用寿命。而某轴承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国内钢铁企业对国产轴承的认识存在误区,往往认为国产轴承就应该质优价廉,无法接受价格较高的高端国产轴承,采购时一味压低价格,使得轴承企业不得不压缩成本,选用相对便宜的轴承钢原料,自然也就无法保障轴承质量。
国产装备尚可以借力国家首台套等补贴机制来加速推广,而国产高端备件的市场推广则缺乏相应的鼓励机制。记者认为,国产化工作不只是制造方“一个人的事”,而应举制造方、使用方乃至全行业、国家之力,共同推动国产化进程。国内企业应充分利用自身在成本、价格、销售渠道、细分市场、个性化服务等方面的既有优势,行业内龙头企业应积极与资本市场相结合,共同做大做强国有品牌。
难题三:用工难题待破解
“浙江用工缺口700万”、“广东缺口100万”,2011年沿海省份“用工荒”再次升级。不仅沿海省份出现用工缺口,连传统劳动力输出大省安徽也出现了25万的用工缺口。伴随着“用工荒”的是涨薪潮。工信部近日发布的2011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春季报告显示,继2010年30个省(区、市)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幅度达到22.8%)后,今年又有北京、重庆、江苏、广东等13个省市再次较大幅度上调最低工资标准。
据马鞍山市某民营耐材企业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中小民营企业用人成本不断提高,尤其是新劳动法颁布后,民营企业不但要承受巨大的人力成本压力,而且还经常面对“用工荒”考验,不仅经常要去外省市招人,还时常遭遇有钱找不到人的尴尬局面。
只是靠临时性涨工资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用工荒”难题,根本出路在于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产业升级。从国际经验来看,“用工荒”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前奏。早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就出现过该类现象。日本制造业依靠廉价劳动力的增长模式走到了尽头。为此,日本采取扩大设备投资、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办法予以破解。
难题四:海外“淘金”须谨慎
近年来,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的不断加大,中国公司国际化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最近,作为中资公司在欧盟国家中拿下的第一个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开工尚不足一年的波兰A2高速公路项目正面临合同终止的窘境,中国公司在波兰又一次遭遇“水土不服”。起初以“超低价”中标,后来因工程严重超出预算被迫停止,该事件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伊朗、印度等国家近年来冶金行业发展很快,钢铁项目较多,成为国内冶金装备制造企业新的关注焦点。由于美国和欧盟等对伊朗实施经济制裁,因此这些国家无法拿到伊朗的冶金项目。据记者了解,近期国外某著名冶金设备公司通过其中国子公司承揽到了伊朗某大型连铸项目,其通过采取严谨的财务制度(如预付款制度)在获得市场份额的同时有效规避了企业风险,这一点值得国内企业学习。
为避免在国内恶性竞争,维护企业形象,提高经济效益,近年来国内优势冶金装备企业纷纷加大了国际市场的开拓力度,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战略布局。但是,国内冶金装备制造企业应吸取经验,避免出现某些钢铁企业海外铁矿石投资出现的失误,在项目投标前夕做好风险评估,以减少政治、经济、投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