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2015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在京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77岁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赵淳生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和授奖。
无论是30年的振动理论和应用研究的成就,还是20多年里潜心研究超声电机技术及其应用的功绩,赵淳生都无愧于“全国先进工作者”这样的荣誉。几十年来,他以“超人”的坚强与付出,收获了科研事业上的累累硕果:2003年获国防科技奖一等奖,2004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13年再次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14年,77岁的他在一年之内拿下了包括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和超声电机终生成就奖在内的5个重量级奖项。
造出中国的超声电机
赵淳生的“老本行”其实并非超声电机,而是振动工程及其应用。1992年,54岁的赵淳生教授应邀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学术访问,正是这次出国访问改变了他的主攻方向。
是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听了麻省理工学院举办的一场专题报告会——超声电机的发展和应用。该技术是对传统电机的挑战,可以使电机做得足够小,小到只有“米粒”大。这样的微型电机甚至可以进入人的血管中。
听完报告会,赵淳生两眼放光。他敏锐地意识到超声电机未来对我国大有用处,便毅然决定在年过半百的年纪,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转向超声电机这一全新课题。
凭着振动学专业背景,他如愿成为麻省理工航空航天系超声电机课题组一员。美方给工资,他省吃俭用后购买相关资料和元器件。一年后,一直惦念着“要研制出中国的超声电机”的赵淳生,不顾家人的阻挠,带着5大箱资料,独自回到了南航。
一回到南航,赵淳生就急切地“上马”超声电机项目。一切从零开始,没有场地,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房子成为研究室;没有经费,便借来1.5万元购买一台台式计算机和一台简易的打印机。就这样,只有4个人的团队踏上了筚路蓝缕的创新征程。
功夫不负有心人,10个月不到,我国第一台结构完整、能够实际运行的行波超声电机在南航成功转动起来,填补了我国该领域的空白。
两次癌症背后的坚强
正当赵淳生在超声电机领域大显身手之际,2000年11月,他的身体亮起了“红灯”。由于长期超负荷地工作,在单位体检时,他被查出了肺癌。得知体检结果,赵淳生出乎意料地镇静。他没有将病情告诉他人,唯恐在国外的妻子、女儿担忧,他也严格封闭消息。
记挂着超声电机的赵淳生被迫躺在手术台上,右肺一叶被切除,接下来痛苦的化疗更是常人难以忍受的考验。然而,祸不单行,肺癌手术三个月,复查时医生发现他胃外还有一个鸭蛋大的肿瘤,医生要求必须立即切除。于是,第二次手术切除了他三分之二的胃。
手术后,赵淳生体重锐减26斤,研究生去看望他时忍不住流下泪水。然而,赵淳生虽人在医院,心却记挂着工作。怕影响其他病人休息,赵淳生就躲到卫生间打电话“隔空”指导研究生的科研工作,那时一个月的话费高达500多元。博士生厚厚的学位论文上,有他密密麻麻的修改意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申请书和4份国家发明专利申请书,也都是他在病床上亲笔撰写完成的。
面对赵淳生的坚强,病魔退却了,奇迹发生了。15年过去了,77岁的赵淳生面色红润,声音洪亮,健步如飞。而今,看到每天蹬着个半旧自行车,行色匆匆地往返于家校之间的赵淳生,你完全不会想到他曾经患过两次癌症。
“中国梦”需要年轻学者追逐
赵淳生并未躺在功劳簿上,而是继续前行、不断进取。2006年,为了将超声电机研究扩大到复杂的压电驱动系统和其他新型作动器,赵淳生创建了南航精密驱动研究所。2007年,研究所获批“精密驱动技术”国防学科重点实验室。
2010年,赵淳生为自己树立了崭新的目标——冲击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专家们现场考察和第二次答辩的紧要关头,正在美国访问的赵淳生又一次不顾家人的劝阻,在春节前夕独自专程返校,陪同专家们对实验室进行了现场考察。2011年4月,“机械结构强度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申报成功。
经过20多年的呕心沥血,赵淳生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60多种超声电机,申请有关超声电机技术国家发明专利200多项,其中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近100项。而让他引以为豪的不是“院士”头衔及获奖无数,而是他的研究成果产业化,是他及其团队研制成功60多种超声电机中的一部分已应用于嫦娥三号、多种卫星、智能炮弹等高端装备,打破了国外在超声电机领域的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
“我年事已高,未来超声电机的‘中国梦’需要更多怀揣梦想与激情的年轻学者去追逐。”77岁的赵淳生期望研究团队在创业的道路上攻坚克难、勇往直前,让超声电机“中国梦”圆满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