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地城市建设的发展,由于房屋设施的新建、改建和装修等导致的建筑垃圾与日俱增。然而,据观察,很多地方对于建筑垃圾的处理,依然停留在堆放、填埋等粗放式处置水平,由此带来的垃圾围城等一系列问题甚为突出,越来越成为各地政府部门的一块“心病”。
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包括建筑物垃圾和工程弃土在内的建筑垃圾年产生量约为35亿吨,其中每年仅拆除就产生15亿吨建筑垃圾,可遗憾的是,建筑垃圾的综合化利用率居然不足5%,远远低于欧盟、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建筑垃圾的低水平处置现状,给市容市貌的改观增加了难度,也不利于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保护。俗话说“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事实上,建筑垃圾可以说是城市中的矿藏。
据业内专家介绍,各地如果能积极探索,着力提高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水平,那么,将对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发挥有效作用。
据测算,若我国每年产生的35亿吨建筑垃圾得以资源利用,可节约天然砂石30亿吨,节约取材用土和填埋用地80万亩;可生产免烧墙体和地面材料约1万亿块标砖;与此同时,还可减少50%的一氧化二氮、99.3%的氮化物和28%的一氧化碳排放。
当前,各地普遍面临环境气候问题突出、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任务紧迫的严峻形势,为此,着力推进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水平,契合形势需求,应当尽快提上议事日程,争取早日取得良好成效。
创造条件努力使建筑垃圾变废为宝,需要政府牵头、部门协调。各地政府在确定经济发展规划时,要有意识地将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工作纳入进来,并且,从选址布局、政策扶持、监督管理等方面拿实招,确保项目工程的有序、顺利推进。
在各地,建筑垃圾的管理和资源化利用往往涉及住建、城管、发改、财政、环保、土地等多个职能部门,而这些部门之间往往缺乏有效的管理协调机制,以致容易出现管理上的冲突、空档。所以,如何建立起科学高效的综合化管理体系,值得各地研究并付诸实施。
在各地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加强引导与管理基础上,提升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水平,关键还在于畅通渠道、降低成本,使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的研发应用上还存在着软肋,软肋其实也意味着商机,相关企业及科研机构应当审时度势,抓准机遇,在不断谋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业获得大发展的同时,也使自身顺应潮流成长壮大。而从畅通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渠道来讲,可行之举在于充分借助网络信息化优势,结合各地实际探索适宜方式,从垃圾分类回收、运输流转、加工输出等方面全程优化设施流程,以之助推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因科技创新而提质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