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赤峰市政府委托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承担的《赤峰市有色金属成矿规律研究》项目通过验收。
项目对赤峰地区的铅锌、铜、银、钼、锡等有色金属矿床开展了系统调研,对其中40多个典型矿床开展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赤峰地区有色金属矿床的主要类型:热液脉型,夕卡岩型,斑岩型,火山-次火山热液型,热水沉积喷流型。通过辉钼矿的铼-锇定年和岩浆岩的单颗粒锆石铀-铅定年,在赤峰地区划分出三个成矿期:二叠纪、早-中三叠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进一步确认了区内华力西期和印支期有色金属矿成矿作用的存在,为赤峰地区的进一步找矿开拓了新思路。根据上述研究成果,结合深部找矿成果,讨论了赤峰地区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找矿潜力,对后续找矿工作具有指导作用。
项目还以铜矿为主,提出了巴林右旗老龙沟铜靶区、黑山头铅锌靶区、阿鲁科尔沁旗小王家段铜多金属靶区、喀喇沁旗明安山铜靶区、元宝山区铜多金属靶区等6个找矿靶区,具有一定的地质依据。
由翟裕生院士、叶大年院士等11位专家组成的验收专家组认为,项目整体研究成果为赤峰地区今后的找矿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赤峰市位于我国华北和东北两大经济区结合部,在我国的矿产资源整体配置格局中起到从西向东、从北往南的转承枢纽作用。地质上,赤峰市受到古亚洲和环太平洋两大全球性构造——成矿域的叠加成矿,成矿条件优越、找矿潜力巨大,有色金属资源尤为丰富。进入新世纪,赤峰市矿业迅猛发展,从2002年的“夕阳产业”逐渐转变为当仁不让的经济龙头老大。2010年赤峰市被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授予“中国有色金属之乡”称号,成为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地级城市。近十几年,赤峰市相继发现了一大批新的有色金属矿床,显示了巨大的找矿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