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重视 落地遇冷
在多重因素的制约下,被政策重视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方式却在市场落地时碰上了寒流。
在过去的几年中,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处置已经在我国最高层引起足够重视,政府有关部门已经开始大力重视绿色建材,循环经济,乃至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的好处与作用。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五中全会也相继做出了关于绿色发展、低碳循环发展的国家级战略部署,明确将环保产业作为未来战略性新型产业之一。
关于建筑垃圾资源化的宏观政策指导也相继出台。《2015年循环经济推进计划》明确提出了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要求,鼓励各地探索多种形式市场化运作机制,创新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领域投融资模式等。2015年9月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方案》,要求以建筑垃圾处理和再利用为重点,加强再生建材生产技术和工艺研发,提高固体废弃物消纳量和产品质量。2016年5月28日,国务院印发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也鼓励“开展利用建筑垃圾生产建材产品等资源化利用示范。”
而根据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建筑垃圾管理与资源化工作委员会统计,从2010年至今,我国共有10个省市和167个地区出台了关于建筑垃圾管理的政策。
此外,政府还一直在用心引导并且树立起一些模范企业,供行业中其他企业参考。
今年4月26日,商务部牵头,工信部、住建部、环保部等国家部委和中国建材联合会共同组成联合调研组,赴北京联绿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元泰达工厂做深入调研。意在寻求有效解决建筑垃圾围城困局、利国利民的技术和项目,推动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发展。并将其认定为拥有成熟技术水平和推广价值的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能够有效解决建筑垃圾围城问题,节省资源和土地,希望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从根本上解决更多地方“建筑垃圾围城”的困局。
但是,以目前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发展的状况来说,只能说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在政策的重视之下,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目前尚未达到预期中的热烈反响,很多项目迟迟难以落地。
具体来说,以四部委联合调研过的北京联绿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元泰达工厂为例,至今为止,元泰达一体化工厂项目只与南京、成都、京津唐核心城市、北京亦庄经济开发区等地方相关政府部门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和意向,尚未落地。
在此之外,建筑垃圾资源化在全国各地的发展也不容乐观。
几大瓶颈亟待突破
其实像建筑垃圾资源化行业遇到的问题并非个例,这种“政府热遭遇市场冷”的现象在其他行业也同样存在。
例如在新能源汽车行业,虽然从国家机关到地方政府,一直都在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并给予消费者各种优惠政策以及补贴,甚至在“一牌难求”的北京,新能源汽车无需摇车牌,但消费者还是冷眼观望,并没有因各项政策优惠而买新能源汽车的账;
再说地源热泵行业,地源热泵技术能够经济有效的节约能源,拥有显著的环境效益,被政府相关部门大力推崇,但即便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并着手推广,地源热泵至今也没有走入“寻常百姓家”……
纵观多个行业共同出现的“政府热市场冷”的现状,可以发现,这些行业拥有一些共性,即受众认识不足,产业尚未完全发展,政策体系不完善等,而这些特征在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行业也同样存在。
首先,在建筑垃圾资源化行业,受众对于建筑垃圾以及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行业的认识严重不足。
对于受众开说,由于建筑垃圾的惰性特征,大家普遍认为建筑垃圾对于人体的危害极小,忽视其对土壤、空气、水源等产生的不利影响。在受众认识严重不到位的情况下,大家自然不会呼唤对建筑垃圾进行资源化处置,行业发展的工作自然难以开展。
其次,政策扶植力度不够,顶层设计滞后,配套政策脱节。
目前,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的宏观政策大多停留在方向性指导上,能够具体落实和操作的微观、产业、社会等配套政策始终脱节。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对“资源化处置”的理解和推广尚显羸弱,传统处置依然是主要推广模式。此外,推广资源化利用工作的配套政策与监管环节存在多重制约,总体进程缓慢,“资源化”处处受制。
第三,管理部门众多,缺少指导行业发展、有管理权限的主导部门。
对于建筑垃圾处置行业管理,从上至下涉及近10个政府部门。多部门管理制度,导致建筑垃圾处置行业被完全割断,其一,各部门在管理时只专注各自领域,一些存在交叉管理的领域可能会出现无人管理的现象;分隔之后,各部门被赋予的管理权力有限,对运营者难以监管;由于负责人众多,一旦发生事故,难以确定主要负责人,难以追责。其二,分头管理、分兵作战,难以进行整体规划统筹,建筑垃圾资源化势必难以普及和推广,因为行业发展缺少指导行业发展、有管理权限的主导部门。
除此之外,投入较高,行业中还存在短期趋利倾向,一些企业家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以及社会效益。
相对于对于建筑垃圾进行填埋、堆放、造景、填海等一系列处置方式来说,对于建筑垃圾进行资源化处置的成本相对高得多,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力量和资金进行自主研发,或者是花费不菲的资金来购买相关设备,这让很多看不到短期回报的企业家和投资者望而却步。
正是而不仅仅是由于以上几方面原因,搁浅了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前进的步伐,让这个市场仍然处于启动期,发展缓慢。
多方合力破解困境
面对市场低迷的原因,业界人士认为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中存在的这些瓶颈必需要被突破。
在受众对于建筑垃圾以及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行业的认识严重不足的问题上,中国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韩先福建议:“必须要以媒体为主导进行相关宣传工作,从不同的角度,通过一些实实在在的案例向大家反映建筑垃圾带来的结果以及危害,从而不仅仅改变普通老百姓对于建筑垃圾的看法,也影响到相关政府官员的思维。只有转变思维,才能彻底行动起来。”
针对行业中存在的多部门管理问题,北京联绿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元泰达工厂总经理王以枫对记者说:“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涉及住建、城管、市容、发改、工信、环卫、交通、公安和土地等多个部门。对此,各部门之间要加强统筹协调,强化管理,不断健全体制、完善机制,提高其对建筑垃圾处置全过程管理的能力。”
而对于行业中存在的趋利倾向,中国城市环卫协会建筑垃圾管理与资源化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陈家珑建议:“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今后建筑垃圾处置过程中,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对于垃圾填埋要实行高收费,垃圾资源化实行低收费,用价格杠杆引导着大家将建筑垃圾资源化。”
2015年,我国产出的建筑垃圾高达35亿吨。据专家预测,未来10~20年,我国建筑垃圾仍处于高增长阶段,到2030年,我国建筑垃圾产生量将达到73亿吨。
虽然,建筑垃圾资源化行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建筑垃圾资源化行业也承载着很大的责任,但是,显然大多数人也看到建筑垃圾是一笔巨大的城市宝藏,他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希望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行业中的相关企业能够挺过这个等待期,克服行业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迎接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化到来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