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现状
原煤入选比例大幅提高
—2015年,原煤入选量从7.0亿t增加到24.7亿t,入选比例从31.9%提高到65.9%,实现了煤炭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全国原煤入选率达到65%”的目标。动力煤入选比例也快速增加,2010年动力煤入选量不足8亿t,入选率约为35%;2015年入选量约为14.7亿t,入选率达到53.5%。
选煤厂大型化、工艺灵活化发展迅速
大型选煤厂建设投资省、生产效率高、运行费用低,发达国家选煤厂已经完成大型化、集中化和高效化的转变。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选煤厂的处理能力均在1000t/h以上,广泛应用分选效率高的重介质选煤方法,美国重介分选占66%、澳大利亚为90%、南非为95%,为了进一步提高分选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构建了块、末煤分级分选的单元化分选系统。截至2015年,我国规模以上选煤厂从2010年的1800余座,上升到2000余座,新建了一大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选煤技术和装备的大型和超大型选煤厂,其中设计年入选原煤能力超过1000万t的选煤厂57处,设计入选能力超过6.5亿t,占全国原煤入选总能力的25%以上。目前,最大的炼焦型选煤厂处理能力达到3000万t/a,最大的动力煤选煤厂处理能力达到4000万t/a。建设大型高效选煤厂成为选煤工业的发展趋势。
选煤设备有了长足发展
通过引进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外先进工艺及选煤设备,大幅促进我国选煤技术与装备的进步,目前,我国年处理原煤4.00Mt的选煤成套技术与装备实现了国产化,部分设备实现了出口。
选煤厂设计、建设和管理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进
在消化吸收引进选煤厂成套设计及设备的基础上,形成了适应不同煤质、规模和选煤工艺选煤厂的标准化设计和个性化设计,缩短设计周期的同时提高了设计效率。模块式、高效装配式钢结构厂房的推广应用大幅缩短了选煤厂的建设周期,入选能力千万吨级的选煤厂一般可在12个月内建成并投入生产;选煤厂托管运行管理模式与既有的煤矿选煤厂一体化管理模式并存,为选煤厂生产管理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二、存在问题
原煤入选比例依然偏低
年我国原煤入选量24.7亿t,入选比例上升到65.9%,动力煤入选量约为14.7亿t,入选率达到53.5%。但与世界主要产煤国家的平均入选率80%以上仍有差距。
选煤技术及管理水平发展不均衡
国有大型企业选煤厂单厂规模大,原煤入选比例高,选煤厂自动化程度和控制水平高;地方煤矿入选比例低,且单厂规模小、自动化水平低,个别甚至存在手动操作的情况。炼焦煤选煤厂发展快,技术先进、装备较好,而动力煤选煤厂整体发展比较慢,尤其是适用于低阶煤分选的工艺、装备有待完善提高。
大型设备可靠性差,自动化程度低
大型选煤设备可靠性仅有70%,自动化程度不足20%,除个别设备外,选煤成套装备规格仅能满足处理能力4.00Mt/a选煤厂的需要,尚不能满足千万吨级特大型选煤厂建设的需要;大型重介浅槽分选机、大型振动设备进口依赖度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设备规格偏小。
选煤厂监测技术和仪器仪表落后于先进国家
涉及煤质和工艺参数的在线检测仪器仪表仍是选煤自动化的重点研发内容,选煤自动化技术和装备整体水平亟待提升。
三、发展趋势
选煤工艺简单化,装备智能化、大型化
针对我国特大型选煤厂多采用块末煤分级入选的工艺特点,研究基于全厂最大精煤产率原则的各分选环节工艺参数匹配、产品质量与生产过程参数自动测控系统;提高设备大型化和智能化水平,是选煤厂智能化控制和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先决条件;开发构建适用于千万吨级选煤厂分选系统单元化的块煤、末煤及细粒煤分选大型高效成套技术和关键装备,研发与之配套的大型分级破碎、脱水、脱介等辅助设备,为建设千万吨级高效自动化选煤厂提供技术装备。
资源利用合理化、最大化
煤炭作为不可再生能源,提高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实现煤炭的分质分级梯级利用是国家的政策要求。加强毛煤井下排矸特殊工艺和装备的研究,实现矸石井下回填,既减少无效运输、节省占地又保护了环境。针对我国优质炼焦煤资源稀缺现状,开展选煤厂优质稀缺煤炭资源二次分选关键技术研究,实现稀缺煤炭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加大煤矸石、煤泥及煤伴生矿物等资源化利用研究,促进循环经济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提高动力煤分选比例,煤泥提质、减量化势在必行
我国炼焦煤选煤厂已实现全部入选,动力煤入选比例虽快速增加,由2010年的35%提高到2015年的53.5%,但距2020年原煤入选率达到80%以上要求有很大差距。今后提高入选率主要集中在动力煤领域。动力煤选煤厂煤质差,煤泥入水后水分增加、发热量下降,影响选煤厂效益,因此煤泥一般不入选。解决的方法是尽量减少进入系统分选的煤泥量,神华集团在动力煤全粒级分选煤泥减量化方面进行了尝试,用弛张筛进行6mm深度筛分,可显著降低系统煤泥量。另外,针对低阶煤水分高、热值低、矸石易泥化等特性,研究适用于低阶煤泥的浮选提质技术与大型装备,提高煤炭利用效率,也是形势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