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人:金和平 原獐山石矿矿长
英国人看上了一座名叫獐山的小山
要我说说獐山石矿的历史,那还是一百多年前的事了。19世纪末,上海开埠,大英帝国在上海攫取了租界的同时,急需寻找一种混凝土骨料来营造英式的建筑。他们派人从上海一路西行,在浙江杭县境内一个叫平桥的地方停住了脚步,他们站在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山上,其中的头儿还连说了几个“OK”。这座小山名叫獐山,他们找到了他们想要的东西:青石。一百多年前,獐山这个地名是很少见诸于文字的,手头有据可查的是《杭县志稿》卷十一的记载:“属于五四区云会之章山,石色灰黑,是供建筑之用。”
此“章山”就是现在的獐山。光绪14年(1888年)5月,清洋务局提调徐承礼、仁和县肖治辉、大英帝国上海工部局经理优兰德就塘栖章、陡二山划界绘图,订立租借采石合同条款。
獐山因形状像獐子得名,它仅仅是一个相对高度20来米的小山包,1888年以前,獐山仅限于周边不出5里地的人们叫得出它的名字,它后来的出名,就是因了英国人于1893年正式开采石矿两年后,因为山太小而移师河西的陡山。陡山绝对高度134米,在平原人看来,那无疑是一座大山了。山大,采石的宕口就大,宕口大了,名气也就大了,但石矿还是沿用了獐山这个名字,以至于以后的一百多年里,很多不知情的人总是错把陡山当成了獐山。
英国人的租借开采合同“以18年为期”,他们一开始就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工艺,凿岩放炮,机械粉碎,3台轧石机都由80马力的单缸引擎提供动力,每天的产量高达300吨机轧石子,青色的石子源源不断地通过运河输往上海,成就了上海租界里一条条宽阔的马路和一座座高大的洋房。
1910年,大清巡抚增温曾照会英驻上海领事,提出“平桥开石,届时已满,应如约收回自办”。想不到第二年辛亥革命爆发,满清统治倒坍,收回之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英国人这一赖就是十六、七年,期间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国内局势相对平稳,民族工业发展有了喘息的机会,加上又是以英国为首的协约国取得胜利的当口,上海租界及其整个上海的建设再次进入快速发展期,对獐山石子的需求日盛,上海的一些民族资本也纷纷加入了石矿开采,獐山因此迎来了采石史上的第一次辉煌:沿山有14台轧机投产,石子产量大增。
走了英国老赖,来了日本强盗
如果说英国人前18年的开采是契约所允许的,那么,1910年以后的行为纯粹是老赖的偷盗。好在到了1927年,国民革命军北伐,被击溃的军阀孙传芳部的散兵游勇侵扰獐山,英籍雇员仓皇出逃上海。经这一变故,一个叫石万昌的中国人从英人手里以25000元的价钱购得了石矿的经营权,并把英商獐山轧石厂更名为“石顺记”。自此,獐山石矿回到了中国人的手中。
石顺记老板石万昌自幼贫寒,从苏北农村到上海闸北当码头工人,因有青帮背景,渐渐积累了财富,拥有了自己的一座码头,以后又到獐山开办了自己的石矿“石顺记”,等到接管了英商产业,他便开始在獐山石料界坐大,拥有了5台轧机的生产规模,24条船的4个运输船队,一个造船厂,并垄断了江浙沪一带的石子价格。
只是好景不长,1937年日寇侵华战争全面爆发,特别是“八·一三”淞沪抗战及其结果,对獐山石矿业的影响不仅是直接的,而且是巨大的。首先是战争使得上海的城市建设停滞了,獐山的石子没有了市场,石矿都停产了。其次是上海战事不久,日本鬼子占领了獐山,石矿的老板们跑了,整个矿区自此陷入了全面瘫痪。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1941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走向穷途末路的日本鬼子受制于战略物资的严重短缺,竟然动起了抢劫獐山机器设备的念头,并很快付诸于行动。某一天,他们派来一队鬼子,屯兵40多天,把獐山的机器设备全部拆了运走了。据说,大凡是金属的东西,日本鬼子是能搬则搬,不能搬的就用氧气切割,最后,竟然拆得连一颗铁钉也没有剩下。
就这样,经营发展了50多年的獐山石矿业,在日本强盗的手里彻底地毁了,獐山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不再有炸石的炮声,也不再有粉碎机轧石子的轰隆声……只是那一座座宕口废墟,总免不了让人想起它们昔日的闹忙。
几度易名,獐山石矿印证了时代的变迁
新中国成立不久的1950年6月,杭县人民政府派了南下干部沈恩源等几位同志来獐山,接收成立于1949年9月的农民生产自救性质的“獐山农工石矿”,冠名“杭县獐山石厂”,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或许还是杭县人民政府历史上的第一家国有企业。
在新中国獐山石矿的历史上,因了计划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曾经有过多次更名:獐山农工石矿,地方国营杭县獐山石厂,地方国营浙建公司轧石厂,国营华东轧石公司獐山轧石厂,地方国营浙江獐山轧石厂,余杭县獐山轧石厂,地方国营杭州市獐山轧石厂,地方国营杭州市獐山石矿等等,有一度还挂过杭州市公安局第一劳教大队的牌子。
而这些名称的背后却隐含了历史变迁的脉络,解放初期大上海急需石料高建设,獐山石矿划给了华东轧石公司;浙江建工厅接管之后,只管理计划、开采和供销,党政工团、劳动人事等一揽子事务却留给了余杭县;到了十年动乱的1970年,又是余杭县给几近瘫痪的獐山石矿派来了工作组;1971年杭州市保卫组(市公安局)的接管则是为了在矿内附设劳教大队。
说起獐山石矿的杭州市第一劳教大队,有一件事情不得不说一下。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常常把“送超山”、“送古荡”作为人死了或者得了精神病的代称,当时的杭州人吓唬小孩或者咒骂别人,也都有一句口头语,叫做“送獐山”。
进了獐山石矿的劳教人员,开始还比较安分,但是,1980年以后,由于上面要求对他们“要像家长对待孩子,医生对待病人,老师对待学生”,管理工作松懈了,这些人便时不时地外出骚扰附近群众,甚至调戏妇女,弄得大家人心惶惶,怨声载道。挡不住群众的要求,1982年底,劳教大队就撤到了洛山牧场。
獐山石矿工作人员检测石料
时代的变迁,使得矿山几易其名,但总离不开冠以“獐山”两字。但是,如果你今天去那里,却已经没有了獐山石矿的影子,在被夷为平地的大空地上,正在热呼呼建设着“仁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人们熟知的獐山没了,连近百年来耳熟能详的它的名字,也在淡出人们的耳膜,因为这里现在已经是余杭区仁和街道的所在地。
獐山,虽然还保留在一个社区的名称里,但在沧海桑田的历史长河中,它又能坚持多久呢?不过,我要告诉大家的是,真正的獐山还在,它就是獐山石矿老工人称作河东小山头的那座形象曾经像獐子的山。它被一排排低矮的老旧房子覆盖着,里面住着的是那些长寿的、曾经在这里付出过青春的、八九十岁的老矿工们。
岁月记忆,曾经的辉煌
獐山石矿出产的石子,因其抗压强度高、吸水率低、质量纯粹而声名远扬。上海外滩、南京路那些上百年的老建筑,无一不是以它为混凝土骨料的,上海黄浦江过江隧道,杨浦、南浦、徐浦跨江大桥,地铁,宝钢,浦东机场等重点大工程,更是设计总工程师们指定的唯一用料。
在计划经济的年代,獐山石料是紧俏物资,长期实行国家调配计划,产品全部由上级主管部门根据沪杭湖嘉用料单位的需求平衡分配,主要是上海建工局、城建局,浙江建筑公司,杭州建筑公司、市政工程公司等大客户。
石矿的鼎盛时期,全矿有产业工人近千名,年产机轧石子100多万吨。可以这样说吧,今天上海、杭州的全部重大建筑工程,没有一座不留有獐山石子的身影的。
獐山石矿文娱活动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要访华,上海是他此次访问的其中一站。但是,当时上海的虹桥机场无法起降尼克松的大型座机。之前的半年,为迎接他访问上海,中央决定重修虹桥机场。上海方面把修机场的方案报到周恩来总理那里,据说总理看到上面专门提到用獐山石子作混凝土骨料,还问了“质量是不是可靠”,这个消息传到矿里,正在为虹桥机场供料日夜加班加点、三班制连轴转的工人们,把手里的活真正当成了政治任务,兴奋得不得了,结果,獐山石矿还真的荣获了虹桥机场重修供料优胜单位的锦旗。
在全国砂石行业,无论是生产规模,还是企业管理,抑或是机械设备及产品质量,獐山石矿都处在领跑者的行列。早在1987年,矿山上马了年产石子40万吨的900破碎机组和专门生产瓜子片的圆锥破碎机,实现了挖掘、装载、破碎、输送的全机械化,这在当时的国内砂石行业是绝无仅有的。
一个苏北人的小社会
最后,我还想说一说獐山石矿的人。在獐山石矿做生活的,开始的时候都是苦力。炮眼要人工凿,石料要人工抬,大石头要人工破,小石子要人工敲。据史料记载,当时石矿的主要工种有大榔头、小榔头、打炮、扶钎、扛棒等等,听了名字就有点吓人。最高级的工人是“把宕师”,就是选择炮位、点火放炮、用一根绳子把自己悬在半空、再用带钩的钢钎把石壁上的浮石挑落下来的那个人。这工种是技术活,工资也高,就是危险性大,死亡是家常便饭。
獐山在杭嘉湖平原的西南角,历来被称为鱼米之乡,只要没有战争,人们辛勤农耕便能温饱,在1893年獐山石矿开办之初,本地人就很少有去石矿当这辛苦又危险的工人的。陆陆续续,獐山石矿便来了一批外地人,籍贯又以天灾人祸频频的江苏盐城一带的苏北人为主。
他们开始一般都是坐着“冮北船”来的,有拖家带口的,也有光棍独个的;他们上得岸来,领了工号,按自身不同的身体条件做起工来。渐渐地他们发现,拖家带口人家的妇女和孩子在这里也有活计,就是用小榔头敲石子。于是,生活安定了的光棍们回老家娶了老婆,又呼朋唤友带来了新人加入。
就这样,一百年间,獐山石矿就成了苏北人的天下。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獐山本地人与石矿的苏北人基本上是不搭界的,大家是江西人补碗——自顾自(吱咕吱)。
苏北人们觉得工作、生活、婚嫁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蛮好。更重要的,他们仍然用家乡话交流,工作、生活、学习、开会,大家说的都是苏北话,你如果不懂一点“这块那块”,一走进獐山石矿,你就会变成聋子和哑巴。
在獐山石矿,不管你是哪里人,你即使不会说苏北话,起码得能够听懂苏北话。因此,只要在獐山石矿工作过几年的,无论是上海人宁波人,还是杭州人塘栖人,都会说一口有点像扬州话的苏北话。
当前,獐山石矿因为资源枯竭已经于2010年关停,它的遗址上兴建了一批新的厂房——仁和先进制造业基地,这是杭州余杭区三大“工业高地”之一,总规划面积约57平方公里。率先启动的是以獐山石矿宕口遗址为核心的一片土地,面积6.48平方公里。
原本特立独行的獐山石矿苏北人的小社会也早已不复存在,因为到了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獐山石矿苏北人的年轻一代纷纷走出自己生活的圈子,到城市去,到农村去,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地方去,去创业,去工作,去结婚。那里除了几位七、八十岁的苏北老人还在过着留守的退休生活以外,其他的一切,包括人、习俗、语言,一切的一切都融入了今天这个大时代大变革的洪流,融入了獐山这块充满了新的生机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