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车车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混凝土块经过破碎、筛分,变成再生骨料、再生细料;再生骨料拌上水泥,经过自动压砖机,就变成再生免烧砖。在深圳机场卫星厅建设工地,创新性引入的废弃混凝土再生系统让往常外运丢弃的建筑固废变废为“宝”。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已产出了150余万块再生免烧砖,近2万立方再生混凝土、骨料、细料。
去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提出“无废城市”的概念,将持续推进废弃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废弃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同年,深圳等11个城市被确定为“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作为城市窗口,深圳机场集团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以机场卫星厅及其配套工程建设为契机先行先试,探索建立建筑废弃物处理的示范模式。
深圳机场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机场卫星厅及其配套工程相关建设方案,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破除既有隧道、地连墙、临时道路、加工厂等设施,将产生约10万立方的废弃混凝土。如何将它们变“废”为“宝”、再生利用?深圳机场集团经过多方调研,创新性引入废弃混凝土再生系统,以建筑废弃混凝土为原料进行破碎,筛分出再生石粉,进而用于再生免烧砖和再生混凝土的生产。
据了解,“就地取材、就地消化”的绿色循环模式,不仅解决了建筑垃圾处理的生态难题,还能有效降低废弃物的外运成本。数据显示,该系统自投产以来,累计产出再生混凝土6198立方、再生石粉骨料7022立方、再生石粉细料3182立方、再生免烧砖154万块,将建筑废弃混凝土综合利用率由原来的8%提升至90%以上。
近年来,深圳机场持续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将绿色理念融入到机场规划、建设、运营等各个环节。围绕节能减排,今年深圳机场将继续推进车辆“油改电”、照明节能、ACA(国际机场协会机场碳管理认证)3级认证、能源管理平台建设等重点工作;同时,继续致力于提升机场废弃物管理水平,努力成为民航领域建筑固废资源化的领跑者,助力深圳“无废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