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走进湖南湘江新区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基地,眼前的景象令人惊叹:堆积如山的砖块、混凝土等建筑废料,经过自动化破碎、筛分、再生等工序,魔术般地变身为透水砖、路基材料、环保燃料棒……
这座“城市代谢工厂”正以科技之力,实现“变废为宝”的绿色奇迹。
建筑垃圾有了“数字身份证”
4月27日清晨,280台身披“绿装”的新型智能运输车从长沙麓谷市政园林环卫有限公司驶出。
“每辆车都安装了北斗定位终端,就像给建筑垃圾办了‘身份证’。”湖南湘江新区行政执法局主要负责人介绍,通过智慧监管平台,实现了从源头到终端的全流程追踪。系统可实时监测车辆轨迹,一旦出现违规倾倒,立即自动预警。
这一创新举措背后,是新区构建的“1+1+N”资源化处置体系:依托1家民企技术支撑、1家国企托底保障、N个分拣点便民中转,形成完整的处置链条。目前,全区26家清运企业、679个小区装载点、5处处置基地已全部纳入系统管理。
在新区智慧监管中心,巨大的电子屏上跳动着实时数据。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就能调取任一运输车的行进路线、载重信息。“我们把全区划分为7大网格,系统自动规划最优运输路线,效率提升40%。”工作人员介绍。
更令人称道的是便民服务创新。通过手机App,物业公司可以像“点外卖”一样预约清运服务。“线上提交申请,系统自动匹配最近的运输车,还能实时查看处理进度。”某小区物业经理李先生说。
每年创造3.6亿元循环经济价值
云中科技企业负责人算了一笔经济账:“像长沙这种规模的城市,每年的装修垃圾有机物达20万吨以上,能产气化油10万吨以上,可增加销售额3亿至4亿元。”
据介绍,气化油主要是将装修垃圾分选出来的塑料、纤维、木头等有机物,通过高温裂解、添加适当的催化剂等方式生产出工业重油、轻油,得油率50%以上。
岳麓大道上,采用再生建材铺设的透水路面正在经受雨水考验。项目施工负责人介绍,建筑垃圾制成的砖块透水性能是普通砖的3倍,仅这个项目就消纳了2万吨建筑废料。
目前,新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95%以上,年处置量超120万吨,创造循环经济价值3.6亿元。此外,按上海建筑垃圾处置补贴标准,每年可为政府节约8亿元。
如今,面对年均百万吨的建筑垃圾产生量,新区打出了一套治理“组合拳”:立法先行,出台全省首个《建筑垃圾管理办法》;市场运作,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运行机制;科技赋能,研发智能分拣、再生利用等核心技术。
“过去建筑垃圾‘围城’,现在成了‘城市矿产’。”湖南湘江新区行政执法局主要负责人表示,新区正申报国家“无废城市”建设试点,计划三年内将资源化利用率提升至98%,打造绿色发展的“新区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