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建筑垃圾生产量持续增加,已占城市垃圾总量的30%到40%,如果处置不当,势必造成垃圾“围城”的困境。因此,加快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和回填消纳已刻不容缓。
2019年,我市规模以上建筑工地产生建筑废弃物4600余万吨,资源化回收利用3275万吨,建筑垃圾资源利用率远高于国内平均水平,在册的回填消纳场地近200处之多,智慧城市建筑垃圾监管平台也已上线运行,极大地推进了青岛建筑垃圾科学处置管理进程。但记者调查发现,我市建筑垃圾处置中依然存在不少短板,如建筑工地监管仍有不少盲区、资源化利用还过于单一、回填消纳场所分布不均且数量不足等,这些问题不仅成为建筑垃圾全面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绊脚石”,同时也使得大量建筑垃圾游走于“灰色地带”,极大地破坏了周边的生态环境。
如何更好地利用和消纳体量巨大的建筑垃圾,不仅决定着我市相关产业的创新突破,更事关城市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近日,本报记者对我市建筑垃圾的处置消纳问题进行了现场探访,同时邀请市政协委员、相关专家和业内人士,共同探讨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和科学处置之路。
现场探访
建筑垃圾胡乱倾倒:埋了承包地里的蔬菜
“今年正月开始,就有大量渣土车在我的承包地里乱倒建筑垃圾,把地里的蔬菜和树木都填埋了。相关部门多次前来执法,也未能制止这种行为。如今这些建筑垃圾还堆在这里,一直没有清理。”近日,家住崂山区中韩街道文张社区的李先生(化名)向本报舆论监督热线反映,近一年来,自家的承包地被建筑垃圾非法填埋,导致土地附着物遭到严重破坏。
近日,记者来到李先生的承包地现场查看,发现该地块位于汉川路以西、新兴路以北的一处山坳里,南北长约150米,东西宽不足50米,中间一条大沟将此地一分为二,沟东为张村社区,沟西为文张社区,李先生的地就位于沟西。
李先生所举报的建筑垃圾位于地北侧,抬眼望去,建筑垃圾堆有一人多高,长近30米,垃圾堆边缘散落着大小不一的石头、砖块,土堆顶部已经被压平。记者爬上土堆,发现其北侧还有另外一处土堆,两处垃圾堆延伸达50米。
“今年正月,不知道是哪儿来的渣土车开始在这里倾倒渣土,到9月份时,这块地北边的建筑垃圾堆就把我种的菜全埋了。”李先生说起这件事,非常无奈。
按照承包合同,此地面积为2.8亩,承包期为2000年至2030年,由于承包地的建筑垃圾迟迟得不到清理,根本无法耕种。近日,李先生拨打市政务服务热线要求清理,城管人员回复称,这些土为种植土,“种植土能混着20多厘米长的石块?”李先生对城管人员的说法表示了质疑。
为了搞清这些建筑垃圾的来源,记者以村民身份致电中韩街道执法中队,工作人员称,不方便透露此处建筑垃圾的倾倒者,但不是企业行为。而且这位工作人员也强调,这块地上不允许堆积建筑垃圾。
“从天而降”的建筑垃圾:高度已达4米
近日,家住城阳区流亭街道东女姑山村的赵先生(化名)向本报舆论监督热线反映,在村子回迁楼北侧有一个巨大的建筑垃圾堆,近期还有车辆持续不断地在此倾倒,向相关部门反映之后,得到的答复竟然是“没有建筑垃圾乱倒问题”。
“这里明明就是个大垃圾堆,最下面是生活垃圾,最上面被各种建筑垃圾覆盖,已达4米多高,最近还经常看到有25立方米的自卸车过来倾倒。”赵先生告诉记者。
根据赵先生提供的线索,近日记者沿丰海路来到东女姑山村进行实地探访。在村民的指引下,记者来到这个建筑垃圾堆东侧,发现一堆堆建筑垃圾随意堆放,高度达2米,其中混杂着砖头、石块、墙皮和成袋的装修垃圾。“这些建筑垃圾是刚倾倒的,还没有来得及进行覆盖。”赵先生说。
据赵先生介绍,这只是建筑垃圾堆的冰山一角,从村西沿丰海路一直向西,到青岛求实学院门口,路南全部堆积着建筑垃圾。记者从百度地图查看,发现这一段距离近500米。记者沿垃圾堆北侧缓坡爬到顶部,看到整个垃圾堆表面布满挖掘机的车辙,放眼望去,垃圾堆相对平整,但仍有不少各类建筑垃圾裸露在土层外。
随后,记者致电流亭街道执法中队,工作人员当日前往市民所说的垃圾堆查看,称确实存在,具体是哪个单位或者个人倾倒的,需要向部门负责人汇报,然后再给记者回复。但到截稿时,记者未接到任何回复。
记者调查
目前,我市建筑垃圾处置主要为资源化利用和工程项目填埋消纳。记者从市住建局了解到,2019年,全市规模以上建筑工地产生建筑废弃物4600余万吨,资源化回收利用达3275万吨。而市城管部门的数据也显示,目前,每年约有1000万立方米建筑垃圾进行了回填消纳。
然而,记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目前建筑工地监管存盲区、资源化利用过于单一、回填消纳场分布不均且数量不足等问题,成为我市建筑垃圾全面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和有效填埋消纳的“绊脚石”。
问题
小规模工地监管存盲区
为了让建筑垃圾价值最大化,最好的处理方法是资源化利用。一般来说,各建筑项目开工时,地下的黄土、岩石作为建筑废弃物被开挖出来,按照开工前办理的建筑垃圾再生资源化利用手续,这些砂石土料作为资源化利用的原料进入回收企业进行再生产,产品包括种植土、填充骨料及混凝土搅拌原料等。这些产品再进入到即将完工的工地进行空间回填,绿植用土,实现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
但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仅规模以上建筑工地的建筑垃圾实现了大部分资源化利用,小规模工地尚未正式进入这个良性循环圈。
据了解,目前,我市的规模以上的工地都已纳入到了监管范围,但区市未列入审批及规模以下的小工地目前依然不在监管范围之内。这些工地产生了多少建筑垃圾、如何处理,依然还是盲区。
“虽然这些项目规模小,但产生的建筑垃圾整体数量却比较大,整个行业存在模仿效应,某个工地在一个地方倾倒,其他工地也会跟进。这也是农村或者偏远地带随意倾倒建筑垃圾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位业内人士透露。
资源利用回收单一化
记者从市住建局了解到,去年,全市规模以上建筑工地产生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回收利用3275万吨,资源化利用率已达70%。但在调查中记者也得知,这个比例尽管非常高,但并非以我市目前建筑垃圾总量为基数产生的。而且,由于资源化回收的品种单一,无形中让一些建筑垃圾被排除在“资源化家族”之外。
“现在可以资源化利用的建筑垃圾主要是新开挖工地产生的砂石土料,回收品种比较单一。”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今年6月份,市住建局官网发布《全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及消纳场所名单》,这份名单中资源化利用企业30家,超过一半的企业是房地产开发企业。记者致电其中部分企业,他们一致表示,企业只接收风化料填充或绿化种植土,不接收拆迁和装修产生的建筑垃圾。
“因为岩石和黄土来自工地地下,无过多杂物,可直接进入机器筛选,岩石粉碎成石子可做混凝土原料,也可做成填充骨料,黄土则可做成种植土。”城阳区一家资源化利用企业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混合垃圾需要人工分拣,成本较高,所以一般的资源回收企业不愿意接收。”
记者随后致电崂山区、高新区、胶州市的多家资源化利用企业,得到的答复都大同小异:这些企业主营业务皆为石子加工。莱西市住建局建筑垃圾管理处工作人员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在乡镇农村倾倒的建筑垃圾存在不分类的情况,砖块、石头、水泥、石膏板都混合在一起,很难资源化利用,只能填埋处理。
消纳点分布不均、数量不足
除了资源化利用之外,回填消纳是解决建筑垃圾私堆乱放的另一重要手段。记者了解到,我市智慧城市建筑垃圾监管平台目前已纳入187处回填消纳点(含资源利用企业),但消纳点分布不均、数量不足,使得很多建筑垃圾的消纳处理受阻;同时,一些建筑垃圾消纳点已满负荷运行,一些则不接收区域外的垃圾倾倒,都无形中堵塞了建筑垃圾消纳处理的通道。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市内已无大的填埋含5%以下有机物的建筑垃圾消纳点,而近年来市区各大工地产生了数量庞大、无法资源化利用的建筑垃圾,只能运到郊区或城乡结合部的回填消纳点。
“市南区、市北区等中心区域目前根本没有空间建设新的建筑垃圾消纳点。因为建立消纳点需要很大的场地,现在只能选择在农村,而这些土地又多属集体用地,征地绝非易事。这也导致消纳点数量一直无法保障。”一位业内人士坦言。
崂山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工作人员接受采访时表示,崂山区目前没有用于专门填埋混合建筑垃圾的消纳点,能消纳建筑垃圾的场地只有地铁项目,此外,山体恢复可以使用部分回填土,但体量很小。“全区超过80%的建筑垃圾需要外运到其他区市的消纳点。”他说,“而且建筑垃圾运输企业至少要有8辆车才能办理运输资质,一些个人或者小企业车辆不足,只能接非正规工地的建筑垃圾运输任务,价格较低,也是导致随意倾倒现象频发的原因之一。”
记者联系到城阳区上马街道一处消纳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消纳点已满,目前正在办理新证,暂时不接收建筑垃圾。就此,城阳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工作人员表示,由于区域内建筑垃圾消纳点不足,不少村庄或个人打起了收纳建筑垃圾的主意,提供空地给倾倒者,一车建筑垃圾收费约500元。由于有利可图,村民纷纷效仿。“如果仅靠简单执法,无法根治这种现象,因为即使处罚了,没有空间来存放,垃圾依旧堆在原地,治标不治本。”他说。
解题
全方位监控
“护送”建筑垃圾
针对规模以下及未审批的建筑工地产生的建筑垃圾监管问题,一位长期从事建筑行业的专家表示,相关部门要发挥属地监管责任,区级、镇街办事处要加大对辖区范围内工地的监管力度,从源头杜绝建筑垃圾的随意堆放。
还有业内人士建议,可利用目前正在大力推广的智慧城市建筑垃圾监管平台,深度结合业务应用场景,以最优化方案解决监管盲区问题。“目前,这个平台已纳入全市256处工地、4900余部车辆实时定位信号。平台可及时发现洒漏扬尘、违规倾倒等问题,建议尽量扩展该平台的监控范围,将小规模工地也纳入其中。
同时,还有业内专家表示,要彻底破解建筑垃圾倾倒的监管盲区问题,须多部门联防联控,实现信息共享。目前施工信息可能涉及到城管局、住建局或自规局,因此,亟须打通信息通道,使得相关部门根据职责提前预判,有效应对。还须进行跨区域、跨部门联合执法,在关键道路节点进行执法检查,对无手续和规模以下工地产生的建筑垃圾进行有效管控。
此外,就小区装修垃圾监管盲区问题,一位业内人士建议,社区应该实行网格化管理,对于辖区内的小区建筑垃圾进行日常排查,并统一安排装卸车对辖区内的装修垃圾进行清理运输,保障零散的建筑垃圾有序消纳。
技术创新
提升资源化水平
针对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单一的问题,市政协委员孙红娣认为,施工单位应建立建筑垃圾分类收集与存放管理制度,尽快实行分类收集、分类存放、分类处置;加强建筑垃圾分类收集的程度,鼓励以末端处置为导向对建筑垃圾进行细化分类,避免采用混合收集。
“尽快落实施工现场建筑垃圾管理的主体责任,规范施工现场,改善作业环境、杜绝生态污染,开展建筑垃圾分类,促进减量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推进绿色策划、绿色设计、绿色施工。”孙红娣说,“同时,严禁危险废物和生活垃圾混入建筑垃圾,减小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难度。”
市委党校副教授毛振鹏建议,要积极鼓励和扶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建产学研用平台,不断提升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技术水平和产业化水平;住建部门要将建筑资源化处置产品纳入绿色建材推广目录,对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优先推荐使用符合标准的建筑资源化处置产品;此外,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和资本进入建筑资源化处理行业,探索特许经营和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入专业化服务公司,参与建筑垃圾治理。
进行专项规划
实施源头减量
针对建筑垃圾回填消纳场地不足及分布不均问题,毛振鹏表示,政府部门应在对既有建筑物存量和增量进行全面统计调查的基础上,做好建筑垃圾治理专项规划,充分考虑运输距离、选址条件、服务年限和运行方式等因素,合理布局建筑垃圾转运场、消纳场和资源化利用企业数量、规模。
同时,毛振鹏还建议,对未经审批的建筑垃圾临时堆放场点予以查处,及时清理积存建筑垃圾,并对清理后的地块及时开展复耕、绿化等措施,进行生态修复。
孙红娣认为,源头减量是治理建筑垃圾问题的重要手段。她表示,在政府层面,要完善建筑垃圾减量化工作机制和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强建筑垃圾收集、运输、资源化利用和处置管理,落实建筑垃圾减量化指导手册,开展建筑垃圾减量化项目示范引领,促进建筑垃圾减量化经验交流;在企业层面,企业要发挥主体责任,采用新型建造方式,推行工厂化预制、装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建造模式,鼓励创新设计、施工技术与装备,推进BIM(建筑信息模型)等技术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的应用,减少施工现场建筑垃圾的产生。
编辑点评
助力“突围”
建筑垃圾处置管理,是城市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建筑垃圾能否顺利资源化、无害化利用、能否顺利消纳填埋到合适的地方,不仅关系到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创新,更事关城市的环保大计。
近年来,我市建筑垃圾产生量年均近5000万立方米,如果堆在足球场大小的一块地上,高度可达7003米,接近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这么大体量的建筑垃圾的“去留”问题,确实值得高度关注。我市目前规模以上工地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率已远超过国内平均水平,垃圾消纳点已实现突破性增长,对于规模以上的建筑工地的监管也日益步入正轨。但由于对小型工地、零散装修垃圾的监控依然存在盲区,工地无外运手续问题严重,建筑垃圾随意堆放现象依然突出。同时,还存在资源化利用过于单一、建筑垃圾消纳点数量不够、分布不均等问题。此外,建筑垃圾链条的监管处于住建、城管和交警等多头管理下,无形中更让问题的全面解决充满“变数”。
这些随意“外流”的建筑垃圾,因为无法资源化利用和深度填埋消纳,不但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还影响环境卫生整洁,成为阻碍城市品质提升的“绊脚石”。因此,未来亟须多部门联动,建立完善的监控系统,共同推进建筑垃圾科学、合理处置进程;同时,还须就建筑垃圾的填埋场地进行专项规划,实现源头减量。如此,才能真正突破建筑垃圾的“围城”困境,全面提升建筑垃圾科学处置和有效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