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地表裸露、水土流失、地面塌陷、“疤痕累累”的矿区,如今重披生机勃勃的生态植被,部分矿区转变为耕种良田……
近年来,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创新利用市场化方式大力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作,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会昌县周田镇连丰村废弃矿山变耕地
创新模式:政企研三方合作
近日,在筠门岭镇竹村村废弃矿山修复点,只见田间绿浪涌动,与两岸青山相接,一碧万顷。从满目疮痍到如今的生机盎然,“颜值”刷新的背后是该县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的不懈努力。
为探索生态修复治理新路径,会昌县创新采取“政府+高校+央企”模式,将全县19个乡镇3416亩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整合进行发包,公开招投标引进由中国电建集团江西省水电工程局有限公司和江西应职院科技产业有限公司组成的工程总承包联合体,融汇科研、人才、技术、管理、经验等优势资源,高标准、高效率、高质量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同时,明确为期4年的后期管护,做到工程质量、治理成果保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该县制定印发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实施方案,成立矿山生态修复领导小组,具体研究、协调和推进项目实施。据了解,该县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总投入2.45亿元,实施期间支出均由项目实施单位先行投入,同时该县整合统筹中央、省、市下达的2883.09万元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预算资金,每亩3000~5000元的生态补偿资金,以及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收益资金,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因地制宜:分级分类一矿一策
东头养猪西养鱼,两季水稻夹油菜。晚夏时节,周田镇连丰村废弃页岩矿旧址郁郁青青,远处碧水蓝天相接,呈现出一幅美丽乡村的新画卷。这正是该地实施废弃页岩矿生态修复项目的成效之一。
项目实施一年来,该区域充分调动现存资源,利用现代化养猪场肥水、池塘淤泥发展生态高产水稻产业,沿边建成田间休闲游步道,形成新型农村田园景观。“施工队不但帮我清理了鱼塘内的淤泥,还在鱼塘边围了一圈古色古香的栅栏,整改后的鱼塘不仅美观,养鱼收益也翻了一倍!”连丰村村民吴昌标说。
针对全县115个废弃矿山点多面广、区域分散的特点,会昌县实行“一矿一策”,分级分类精准施策推进生态修复治理。“这些废弃矿区,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有的矿区会根据实际情况修复成‘林地+耕地’。”江西应职院科技产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福平介绍。
截至今年7月,该项目已开工修复点位60个,施工总面积1567.13亩,累计完成点位59个,修复水田392.68亩、旱地310.66亩、林草地及其他用地703.25亩,有效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色,助力乡村振兴,成为江西创新生态修复模式、打造综合治理示范区的新样板。
以民为本:更绿更安全
民生无小事。会昌县在生态修复项目实施过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扎实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有效解决了群众实际问题,实现了生态效益公益化。
曾经,由于西江镇背坑村废弃矿山植被遭到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存在地质灾害安全隐患。为此,该县召集专家现场调查研究评估,形成科学治理方案,以专业化手段消除隐患,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针对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涉及到的众多历史遗留问题,该县主动做好地块权属调查、矛盾纠纷协调,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有序开展协商补偿工作。
同时,根据实施区域生态特点和开发潜力,生态修复项目在“地形地貌+土壤重构+农田水利工程+道路系统工程+生态防护+配套设施”等主要工程措施的基础上,在部分施工点设置人行步道,科学打造自然生态景观,改善矿山周边人居环境,助推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
就在前不久,背坑村迎来一场短时强降雨,重新披翠挂绿的矿山经过雨水冲刷,更显清新葱郁,荒山往日裸露的模样消失不见,村民也不用担心山体坍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