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成“花园”,秃岭变“绿屏”。近年来,甘肃省越来越多的矿山奏响绿色发展主旋律,绿色矿产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注脚。
打造绿色发展新模式
甘肃自然生态环境脆弱,长期以来,经济发展对各类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的依赖程度高,依托优势矿产资源,逐渐形成了以能源、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开发及后续加工业为主的支柱产业。
但是,受经济和技术条件限制,甘肃省矿业发展水平仍然不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相对传统粗放,生态破坏、环境治理问题较为严重。
作为矿产资源大省,如何在寻求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了甘肃矿山资源开发与发展无法绕过的课题。
绿色发展是解决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之策。“十三五”期间,甘肃制定了“生态立省”战略,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2010年起,甘肃开启绿色矿山建设之路。15年时间,走过试点创建、示范引领、夯实基础、全面推进四个阶段,先后制定《甘肃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绿色矿山建设规范地方标准等。如今,全省绿色矿山建设成绩斐然。
2017至2020年,甘肃省绿色矿山建设进入示范引领阶段,提出建设绿色矿山和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远近景目标;
2017年, 省上六厅局联合印发《甘肃省绿色矿山建设工作方案》;
2018年,建立起企业自评、第三方评估、达标入库等新机制;
2021至2023年,陆续出台绿色矿山建设规范地方标准、打分标准、管理办法和实施方案等,不断夯实绿色矿山建设基础;
2024年,甘肃省自然资源厅等18个部门联合印发《进一步支持矿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全省绿色矿山建设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细化提出土地、矿产、财税、金融、监管等29项措施,进一步健全了绿色矿山建设制度体系;联合中国人民银行甘肃省分行印发《甘肃省绿色矿山建设投融资项目入库指南(试行)》,拓宽社会资本参与路径,建立专项融资对接平台,针对性解决矿山企业绿色转型中的资金缺口问题。
2025年,印发《甘肃省绿色矿山建设评价指标(修订)》,不仅实现部省衔接,又融入甘肃省区域特色要求,操作性更强。
在开启绿色矿山建设的十余年历程中,省自然资源厅从发现行业典型、推荐试点建设,逐步过渡到强化支持引导、激发创建潜能;全省自然资源系统会同发改、工信、生态、应急等多个部门持续完善绿色矿山标准体系和管理体系,引导社会资源创建绿色矿山,融入绿色矿业发展,企业创建的积极性全面激发,逐步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主建、第三方评估、现场核查、达标入库、社会监督的绿色矿山工作新模式。
汇聚绿色转型新动能
作为全国闻名的“有色金属之乡”,甘肃省是一个能源资源的“富集地”;作为国家向西开放的枢纽节点和西部重要能源资源基地,甘肃省全面提高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供给质量,积极为全国发展大局贡献甘肃力量。
在2024(第二十六届)年国际矿业大会上,自然资源部发布全国首批生产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甘肃金徽矿业股份有限公司郭家沟铅锌矿生态修复案例入选,并在大会矿山生态修复论坛作交流发言,为全国矿山企业提供了宝贵的甘肃经验。
金徽矿业股份有限公司郭家沟铅锌矿坚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治理同步推进的发展思路,采用地下开采全尾砂分级充填技术将采空区全部充填,有效减少了地表沉陷、尾矿排放等土地损毁。同时,加大科技投入,推广绿色采选技术、生态修复技术、节能减排技术,实施绿水青山提升、金山银山提质、“两山”转化拓展工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实现了资源效益和生态效益相得益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互支撑的发展态势,被国家有关部委评为“全国首批绿色工厂”“国家级绿色矿山”“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近年来,甘肃省自然资源厅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全面推进美丽甘肃建设的各项工作部署,持续推进甘南“山水工程”实施,通过护山、保水、治湖、造林、增田、育草、固沙系统治理,有效提升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功能,累计完成修复面积16.25万公顷;实施平凉、白银2个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预期修复损毁面积2258.35公顷;实施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程70个,预计恢复治理面积7224.7公顷。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推进,人们传统印象中的矿业正换新颜。自《措施》印发以来,从用矿、用地、税费优惠、金融政策支持等方面加快全省绿色矿山建设,支持矿业高质量发展。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时下,甘肃绿色矿山建设正在砥砺前行。2025年,全省自然资源工作会议提出,将围绕重点区域,着眼生态系统完整性、地理单元连续性,推动建设生态保护修复多元化投入机制,探索资源导向型可持续发展模式,重点推进全省100座左右生产矿山建设省级绿色矿山。同时,构建高效管理机制,力促生态保护修复、减污降碳扩绿、绿色低碳转型齐头并进,共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绘就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的绿色发展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