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假期,重庆铜锣山矿山公园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实力圈粉各地游客。多个标题为“国庆打卡重庆‘小九寨’”“渝北铜锣山矿山公园旅游攻略”的视频在小红书、抖音等平台收获众多点赞,有网友评论“如果不是高耸的崖壁,很难想象这里几年前还是废弃矿山”。
铜锣山矿山公园8号矿坑“洗心海
然而,被贴上“流量”标签的重庆铜锣山矿山公园,其野心远不止于“网红”。
10月10日~11日,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在北京召开山水工程推进会,会上公布了山水工程首批15个优秀典型案例,“重庆渝北区铜锣山矿区生态修复项目”榜上有名。此前,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生态文明论坛之“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生态保护修复”主题论坛上,该项目入选《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集》。
昔日的“生态包袱”如今成为“绿色财富”,重庆是如何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这篇文章,打造出叫好又叫座的生态产品,持续释放生态红利,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的?
提高生态“含绿量”,废弃矿山美丽蝶变
大山大江生重庆。从自然基因来看,重庆的“含山量”高得惊人,山地占76%,山水环绕、江峡相拥,各类生态要素齐全,生物多样性基础得天独厚。
从高空俯瞰,重庆的地表上,23条山岭由东北向西南,近乎平行排布,如同大地的琴弦。翻开地图,“城在山上,城又本在众山中”。其中,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纵贯中心城区南北,与城市相融相生,被称为“山城的脊梁”。
此外,重庆地处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铜锣山作为“四山”之一,是重要生态涵养区和生态屏障,对长江水生态环境安全起着重要作用。
据了解,2010~2012年,重庆全面关闭“四山”区域采石场,铜锣山矿区遗留下41个废弃矿坑,形成14.87平方公里影响区,安全隐患突出、生态退化严重。
2018年年底,重庆获批在长江、嘉陵江交汇区开展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重庆段)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国家试点工程。通过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改变了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单一治理模式,统筹山上山下、地上地下及流域上下游,对中心城区生态系统开展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加速恢复和提升了区域内长江生态屏障功能。
渝北铜锣山曾是重庆中心城区最大的石灰岩矿区。曾任渝北区石船镇石壁村党总支书记的曾德健告诉记者,自他记事以来村里就开着小石场,高峰期有百余家,每天约有7000台次大型车辆运输石子。山体满目疮痍,尘土弥漫,树木和庄稼都难以存活。
从千疮百孔的矿坑变为碧水深潭,犹如镶嵌在群山中的一串珍珠,铜锣山经历了什么?
——坚持规划引领。2019年7月,重庆出台中心城区“四山”保护提升实施方案。铜锣山矿区生态修复工程项目紧扣方案提出的“城市绿肺、市民花园”的总体定位,充分利用矿业遗迹,坚持多领域规划引领,推进铜锣山矿山生态修复与矿山公园建设协调同步。一方面,《铜锣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概念性规划》梳理了铜锣山主要存在水源涵养能力低、产品供给能力低、生物多样性减少、乡村景观质量低等问题,提出“全面保护、自然修复、生态系统综合设计、协同共生设计”四大策略,划定保育区、修复区、利用区,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治理;另一方面,铜锣山矿山公园旅游总体规划确立以矿山文旅观光带为中心的“一带三区三心”总体空间结构。此外,科学编制村庄规划。通过生态修复调整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将生态修复与后续铜锣山旅游发展相结合,形成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相互促进的格局。
——开展系统性生态修复。渝北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王兵介绍说,该项目按照生态保育区、生态修复区、合理利用区的分区思路,统筹开展“山上”“山腰”“山下”系统修复。“山上”重点开展环山公路沿线国土绿化、景观步道、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山腰”重点开展废弃矿山及其影响区、矿坑水体生态修复;“山下”重点开展国土综合整治工作,同时统筹开展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地下水调查、村庄整治等10个子类型工作。
——夯实矿山自然生态本底,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据统计,铜锣山矿山治理过程中,共修复矿坑面积3000亩,修复治理率达70%,新增耕地、林地等农用地2100余亩,种植树木近55万株,国土绿化营林改造近万亩,新增灌木、草坪15万平方米,山体森林覆盖率达80%,消除边坡等安全隐患54处,完成国土综合整治5000亩。
铜锣山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极大提升,矿坑水质、矿山绿化率、空气质量等指标逐年提升。生物多样性不断增强,野生动植物种类和数量持续增加,在8号矿坑“洗心海”首次发现了6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鸳鸯。
增加政策“含新量”,绿水青山入市“变现”
铜锣山矿山生态修复工程之所以能够变废为宝,激活了沉睡的自然资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重庆打通了“资源—资产—资本—资金”的转化通道。
2021年5月,经自然资源部批复,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印发《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实施方案》,启动规划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渝北区贯彻落实试点工作要求,稳步推进铜锣山矿山生态修复及产业化经营试点。
钱从哪里来?渝北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耕保修复科副科长任杰介绍说,一是积极配套地方财政投入,有效推进铜锣山矿山生态修复及产业化经营试点工作。二是建立生态修复专项资金。争取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中央财政资金1.5亿元,推进矿区生态修复治理。同时,将铜锣山片区国土综合整治和矿山生态修复产生的新增耕地指标收益、生态地票收益,纳入生态修复专项资金,统筹用于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保障生态修复长效资金投入。
为推动绿水青山入市“变现”,重庆遵循“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发展模式,通过政策制度与体制创新,保障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持续畅通。
——拓展地票生态功能。2019年7月,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印发《关于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复垦指标交易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规定“符合相关复垦条件的历史遗留废弃矿山,通过工程措施生态修复后形成的减少建设用地指标,可作为地票进行交易”。渝北区积极承接政策红利,在铜锣山矿山探索生态地票,通过生态修复新增耕地、林地等农用地140余公顷,助力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复垦指标交易,调动区县修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出台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的配套政策。根据今年4月印发的《重庆市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实施方案》,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通过建立完善用地激励制度,对参与集中连片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并达到预期目标的社会投资主体,允许依法依规取得一定份额的建设用地使用权,用于旅游、康养、体育、设施农业等生态产业开发。
渝北区积极践行国家和重庆市对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有关规定,吸引重庆临空都市农业开发建设有限公司、重庆市北部巴渝民宿经营有限公司等社会资本投入资金,有效推动矿山公园修复提档升级、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产业发展。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任重道远,我们正以铜锣山矿山公园建设为突破口,探索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如何实现试点项目的收支平衡?怎样引进社会资本投入?产业如何承接?目标是盘活当地的生态资源和自然资源,共建共享,为地方财政和投资主体都带来收益。”王兵表示,目前,虽然铜锣山矿山公园还没有成为真正的“金山银山”,但已完成了最重要的几步,政府筑巢引凤,让社会资本投资,促进区域发展。接下来,还要继续啃硬骨头,努力走出一条有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为全市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助推发展“含金量”,潜力在山水之间
生态与经济社会发展、民生福祉息息相关。
生态好就是家底足,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将成为重庆推动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生动注脚。
一组数据映照的是铜锣山居民生活的变化:
2021年开园以来,铜锣山矿山公园先后推出观光小火车、矿山文创产品等旅游项目,累计接待游客近80万人次,峰值日达到2.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约2000万元。
石壁村以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为主体,联结农户以地入股经营景区配套设施,带动集体经济增收数十万元;北部巴渝公司通过社会资金参与,打造石壁现代农业园,建设农旅融合示范基地,实现了生态农业增产增收;在石壁—关兴—天坪沿线规划建设的“三十里花果长廊”,果园丰产期亩产量可达1000公斤,亩均产值超4万元。
铜锣山矿山发展始终坚持大生态理念,将矿区生态保护修复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矿山周边沿线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提升,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不断升级,吸引当地外出务工人员返乡,老百姓在家门口就业创业、依托矿山公园绿色招牌,围绕“农旅融合发展”做产业、做配套、做服务,实现增收致富。实施生态修复以来,周边居民在工程治理、景区建设等环节累计实现就业2800余人次,已吸纳石壁村、旱土村等周边村民常态化就业200余人,人均增收约2万元;矿山周边农户与国有公司开展合作,对农房、土地等进行收储和流转,实行一年一签,盘活农户闲置资源,惠及群众300余人。
“过去卖石子,现在靠环境。没想到我们居然吃上了‘生态饭’。”曾德建如今从城里搬回了居民新村,在铜锣山矿山公园开起了小火车。
山城要从“美丽生态”变成“美丽经济”,潜力仍在山。
生态惠民。“老百姓有很强的生态体验需求。”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生态修复处副处长蔡建军认为,“生态修复必须和产业发展相结合。经济发展了,农民保护生态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了。未来要再向前走一步,发展文旅产业。”
推进绿色产业发展。据了解,重庆坚持把生态保护修复与适度利用统筹起来,围绕“产业方向引导治理方式、治理效果赋能产业效益”的思路,因地制宜培育壮大生态产业。依托铜锣山矿山独特的深坑、绝壁和山水资源,培育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积极推进生态观光功能提档升级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引入社会化资金联合开发旅游项目,打造集生态观光、运动探险、文旅康养于一体的矿山主题旅游目的地。此外,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生态修复司法实践基地、矿山公园科普站、有关高校教育实践基地先后挂牌落地,吸引了众多教育科研机构来此开展科普研学活动,促进了矿山文化产业发展。
促进生态红利惠民。在矿区修复治理与开发利用全过程始终践行“还山于民、还绿于民、还利于民”,让矿区群众充分享受到生态红利。在积极推进农村闲置集体建设用地资源流转,满足公园开发建设需求的同时,让农户收取租金,实现增收致富。鼓励农户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围绕公园建设来做产业、做服务、做配套,发挥政府带头作用,坚持发展与村集体同行、收入与村民同增,联结农户以地入股经营公园配套设施,带动集体经济增收。
江流自古书巴字,山色今朝画巨然。当我们将目光重新投向沉默的大山,才明白未来的答案早已蕴藏在这片山川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