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占地200余平方米、投资30多万元的大连市长海县小微企业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转运点正式投用,彻底解决了大连市海岛小微企业产生的危险废物点多量小、收集不及时、贮存不规范、转运不通畅、处置成本高等问题,实现区域内危险废物收集、运输、处置全环节规范化,有效防控了环境风险。
这是大连市深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自2022年入选国家“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以来,大连市聚焦“两先区”“三个中心”建设目标,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以“无废城市”建设为抓手,全面落实各项建设指标任务,积极探索工业、农业、生活等领域固体废物“三化”处置方法和路径,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效。全市资源消耗与产废强度不断下降,收运和处置能力基本匹配,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持续提升,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引领风尚。
以绿色低碳为核心,发展“无废工业”
大连市是重工业城市,工业门类齐全,固体废物种类繁多、性质复杂,如何从源头上减少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是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的关键一环。我市以绿色低碳为核心,积极推进绿色示范创建和园区循环化改造,累计创建省级以上绿色工厂95家,完成省级以上园区循环化改造12家。大力推进核能供热项目、抽水蓄能项目、滩涂光伏项目建设,从源头减少废物产生量。建成瓦房店市红沿河镇核能供热项目,替代红沿河镇原有12 座小型分散锅炉房,实现19.2万平方米核能清洁供暖,每年减少标煤消耗5726吨,减少灰渣2621吨。推进工业固体废物收运体系提质扩面,东北特钢集团投资5000余万建成年资源化利用60万吨高炉水渣项目,大孤山危险废物焚烧设施等14个项目大部分进入收尾阶段。累计建成20个一般工业固废和3个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运中心,服务企业近3000家。
以生态循环为主题,发展“无废农业”
农村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种类多且数量大,这些废弃物如果处置不当,就会影响农村生态环境。为此,大连市多点发力大力发展无废农业,持续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推广科学合理施肥技术,鼓励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使用,完成肥料利用率田间试验10个。实施玉米螟绿色防控项目,应用赤眼蜂生物防控玉米螟,覆盖玉米种植面积157.5万亩,减少化学农药使用150余吨。实现秸秆全量利用,以秸秆利用重点县为牵引,培育壮大秸秆利用市场主体,完善收储运体系,打造秸秆能源化典型模式1个,建立秸秆综合利用展示基地12个,培育秸秆综合利用市场主体15个以上,2023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加强废旧农资利用,2023年回收处置地膜863吨、反光膜450吨、农药包装废弃物200吨,全市农膜回收率达到90%以上。建立“养殖主体村级小循环、种养结合乡级中循环、处理机构县级大循环”的粪污收集处理体系,年新增粪污处理能力5万吨,全市畜禽粪污资源化率达到92%。
以源头分类为导向,发展“无废生活”
位于金普新区大魏家街道垃圾焚烧发电扩建项目,新建1台650吨/日焚烧炉,目前已进入设备安装阶段,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我市生活垃圾处置能力。
加快建设生活垃圾处置设施是我市发展“无废生活”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大连市金普新区南部城区500吨转运站和高新区磨盘山转运站升级改造项目建设已完成,中心城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二期、普兰店区生活垃圾焚烧等项目相继投运,全市焚烧处理生活垃圾能力达到5950吨/日,市辖区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同时,持续推动垃圾分类设施提质升级,2023年全市建成232处样板小区、5处生活垃圾“不落地”街区,新建改造标准化分类厢房400余座。在最新一期住建部对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考核中,大连市排名进入全国第一档,位列东北地区第一名。深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涉农县区保持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行政村全覆盖,金普新区获评省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
以资源利用为主线,发展“无废建筑业”
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新建房屋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加,建筑垃圾也日益增多。为此,大连市持续推动建筑垃圾源头减量,推广应用绿色建筑,2023年新建绿色建筑面积233万平方米,占新建建筑比例100%;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143万平方米,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60%。
投资约1.6亿元的建筑垃圾无害化资源处置厂建设项目正在施工建设,计划2024年5月投入运行,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处置装修垃圾70万吨和大件垃圾1万吨。集中式、规范化、资源化处置方式,在解决建筑垃圾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的同时,将“反哺”城市建设,形成“建筑垃圾—资源-再生产品”的资源化利用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