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空俯瞰广东省梅州市,奔流不息的河流滋养着客都大地,绿意盎然的山林尽显生态之美……自2021年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以下简称“山水工程”)启动以来,梅州市坚持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多措并举推进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
两年来,梅州585.19平方公里生态得到保护修复,780公顷历史遗留矿山得到治理,让废弃矿山先变青山再变“金山”,一幅“山青、水净、矿绿、林秀、田良”的生态画卷正在客都大地徐徐展开。
图为梅州铁山嶂生态修复效果。梅州市自然资源局供图
梅州市地处武夷山成矿带南缘,矿产资源丰富且开发利用历史悠久、部分地区开采强度较大,形成了大量的历史遗留问题,点多、面广且呈分散状态的上千公顷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就像一道道生态“伤疤”,亟待治理。
位于梅州市兴宁市合水镇的铁山嶂因盛产铁矿而得名。过去长达50多年的露天采矿行为,致使当地山体破坏严重,大量植被破坏、土壤水体污染严重。在近10年的治理中,“单线条作战”末端治理方式始终收效甚微。
铁山嶂的真正转变,得益于‘山水工程’的实施。梅州“山水工程”围绕水源涵养区、脆弱生态修复区、城乡生态提升区、水生态保护区等5大修复单元,系统开展17项治理工程,并谋划实施4个重点示范项目和4个精品项目,铁山嶂由此迎来新生。
在土壤修复、生态复绿、下游河道整治、污水处理等工程的一体化推动下,铁山嶂裸露的山体重披“绿装”,生态功能逐渐恢复,下游村民的生产生活安全也得到了保障。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多年努力,梅州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实现了由单一要素向系统治理的转变,由工程措施为主向自然恢复为主转变,由末端治理向全链条管理转变的过程。截至目前,梅州已有超730公顷的历史遗留矿山得到生态修复,44家矿山成功创建“绿色矿山”,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在梅州市平远县东石镇尖山矿区,光伏发电板源源不断地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这里曾是一片寸草不生的废弃矿山,为抚平大地“伤疤”,平远县在2015年至2023年间,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的模式,对尖山矿区开展生态修复治理,并引进平远利天新能源电力有限公司发展绿色光伏产业。
近10年间,通过削坡放坡、修建排水沟、生态复绿等一系列措施,尖山矿区修复面积达3000多亩,水土流失得到治理,马占相思、松树、芒草等植被郁郁葱葱。据介绍,目前,尖山矿区光伏电站装机容量达42.5兆瓦,年平均发电量5200万千瓦时,每年可减少5.3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资源出不了山、变不了现是乡村振兴面临的一大难题。”梅州市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罗汉东介绍,梅州市借良好生态引来了“水中贵族”百岁山,梅州柚、嘉应茶,林果、林药、林菌等绿色经济品类越来越丰富。
据统计,梅州现有森林生态产品总价值量为1242.74亿元/年,涵养水源量为49.66亿立方米/年,森林年固碳量为413.38万吨,全市森林累计释放氧气1150.66万吨/年,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276.14亿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