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大,对外存度高,亟需立足国内,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虽然,我国矿产资源总量大,但共伴生、低品位、难选冶矿多,大量未利用矿区、未利用资源未得到开发利用。随着资源消费量增加、价格上涨、技术进步等,大量共伴生低品位资源的开发已具备技术经济可行性,但这部分资源企业未作评价,家底不清,增储上产潜力巨大。因此,自然资源部专门部署了共伴生低品位资源再评价和未利用矿区调查评价工作。该项工作是找矿突破“找评攻”三项工作部署中的“评”,目的是通过再评价,实现大规模增储上产,取得的系列成果为保障国家矿产资源安全提供了强力支撑。
该成果主要完成单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四川省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江西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湖南省自然资源事务中心、山东省地质调查院、河南省国土空间调查规划院、山西省第三地质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甘肃省地质调查院等全国30个省(区、市)调查评价队伍。该成果主要完成人为陈其慎、李强、戢兴忠、蒋宗胜、李振清、郑国栋、王琨、李剑、高一鸣、毕珉烽、丁建华、余金杰、杨郧城、张艳飞、龙涛。
一是创新性提出“矿产资源安全巨系统”,刻画了巨系统的结构,揭示巨系统运行机理,建立了矿产资源安全系统工程学研究新方向;提出“全量矿产资源系统”理论,界定了涵盖“全元素/全矿物、全品位、全开发利用状态、全生命周期”的全量矿产资源系统内涵,提出了研究内容和方法。
二是创建了“全量矿产资源系统”调查评价技术体系。采用卫星遥感、无人机测量、地面和井下测量等手段,随机森林、深度学习等算法,研发“‘空-天-地-井’一体化矿产资源国情综合调查技术范式”“基于赋存状态的全量资源透视模型”“可利用性三维智能评价”“未利用矿区多要素智能评”等4项技术,形成2套全国调查评价技术要求并开展全国技术培训,建立了严密的质量保障制度。
三是指导全国200个单位、5000余人,对6000余个矿区开展野外调查评价工作。在工作过程中,项目组建立了月通报、季调度工作机制,调查评价数据经由调查队伍自检互检、评审机构评审、省厅组织论证、自然资源部复核等质量保障环节,确保再评价全过程可溯源检查,调查评价成果推动了大规模增储上产,已纳入“十四五”全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成果。
项目聚焦镓、锗、铟等15种战略性矿产,以近3年矿产资源实际开发利用情况为评价标准,开展资源再评价。通过再评价增加钴160万吨、金1290吨、铼2600吨、镍400万吨、镓7.8万吨、铟1万吨、钽1.8万吨、锗2400吨、稀土610万吨、钒1100万吨、钾盐1.1亿吨、锆34万吨、铌8.3万吨、铬铁矿12万吨,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了强力支撑。同时,再评价全面调查了15种矿种全国在产矿山的实际生产(选冶利用)指标,摸清了我国战略性矿产当前采、选、冶全环节的实际开发利用水平,为支撑相关政策出台、进一步促进矿业节约集约与开发利用水平提供了基础数据。
项目针对战略性矿产大中型矿区,对从未被开发利用的矿区开展系统调查评价,查明影响开发利用的技术经济、外部环境、生态环保、产业政策等因素,逐矿区研究提出了“疏堵”方案,形成矿区分类施策建议;提交可快速上产矿区850个,考虑最低开采规模和最低服务年限要求等因素,提出预估产能。
通过未利用矿区调查评价,项目提出可出让探矿权区块622个,已初步提交133个探矿权区块,支撑43个区块出让,出让收益达670亿元,涉及矿种主要有煤炭、铝土矿、铁矿、锂矿、金矿等,主要分布于山西、四川、河南、甘肃等省。
通过未利用矿区调查评价,项目组提交了可快速提高工作程度矿区623个,为矿产资源下一步勘查部署提供了方向;提出暂难利用矿区1361个,针对制约矿区开发利用的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下一步工作建议。
四是形成系列成果。发布行业标准3项,出版发明专利3项、软著4项,发表论文53篇,出版专著2部,提交报告50册,组织科普活动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