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地方两会陆续召开,主要产煤省份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施工图”逐渐清晰。从主要产煤省份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涉煤内容看,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煤炭产业结构调整等成为高频词汇。
保障能源安全 提升供给质量
作为主要产煤省份,山西、新疆、内蒙古在2024年交出了能源保供高分答卷。
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4年,山西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实现有效提升,7座建设煤矿进入联合试运转,10座煤矿完成竣工验收,5座生产煤矿完成产能核增;全省规模以上原煤产量预计达12.7亿吨,煤炭先进产能占比达到83%;全省智能化煤矿达268座,位居全国前列。
2024年,新疆原煤产量5.41亿吨,同比增长17.5%,增速连续4年居全国主要产煤省份首位,煤炭外运量达1.4亿吨。
2024年,内蒙古预计产煤12.9亿吨,完成保供任务8.3亿吨、占全国的34.5%;发电量超8000亿千瓦时,外送电量3150亿千瓦时、占全国的16%,均居全国第一位。
2025年,山西、新疆将煤炭产业发力点放在重大项目和基地建设上。山西将开展煤矿“四个一批”,新建智能化煤矿130座。
新疆将推进准东国家级现代煤化工示范区、哈密国家级现代综合能源与产业化示范区建设,加快准东煤制气、煤制烯烃、煤制甲醇和哈密能源集成创新基地等现代煤化工项目建设。
陕西省提出,持续稳煤扩油增气,加快杨家坪、可可盖等煤矿建设,推动榆林和延安气田挖潜扩能、宜黄区块增储上产,力争2025年原煤产量8亿吨,天然气产量370亿立方米。
甘肃将全面推动陇东综合能源基地建设,开工建设安家庄煤矿、唐家河煤矿、新柏煤矿、马福川煤矿、毛家川煤矿,力争2025年煤炭产量超过7000万吨。
贵州将加快建设毕节磷煤化工一体化、永荣磷氟煤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煤矿20处,调度原煤产量1.8亿吨,推进11个煤层气项目、5个页岩气项目建设。
云南将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开工、投产新能源项目各1600万千瓦以上,供应电煤3000万吨以上。
推进清洁利用 强化科技支撑
2024年,山西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焦炉煤气化产加工利用率达63.6%。
2025年,山西将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布局3个能源技术科创走廊。贯彻落实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提升太原煤炭价格指数、中价·新华焦煤价格指数价值,做优煤炭、焦炭商品交易市场。
2025年,内蒙古提出,现代煤化工要加快煤基新型合成材料、先进碳材料、可降解材料等高端化产品技术开发应用,推动煤化工与绿电、绿氢等耦合发展,高水平建设鄂尔多斯国家现代煤化工示范区,加快推进国能煤制油、宝丰煤制烯烃、久泰新材料等项目建设,力争煤化工产业链产值稳定在千亿元以上。
同时,内蒙古将加快智慧矿山、智慧电力等领域应用创新,推动生产场景智能化改造,加快高危、高劳动强度以及作业环境差的生产单元“机器换人”。
陕西提出,将力争国家能源集团神华煤炭综合利用等项目开工建设,加快陕煤集团煤炭分质利用、环氧树脂一期等项目建设。
新疆将加快创新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创建富油煤资源化学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
降碳减污扩绿 统筹发展和安全
2024年,新疆煤田灭火综合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完成治理面积240万平方米,恢复植被147万平方米,年平均减少煤炭资源燃烧损失38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85万吨。展望2025年,新疆将稳步推进煤田火区治理,切实保护煤炭资源安全和周边城镇生态安全。同时,加快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
山西将强化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综合治理采煤沉陷区和水土流失,力争水土保持率达66.2%,力争达到绿色矿山标准的在产大型煤矿超过50%。
黑龙江将大力推进煤电机组节能降碳、供热、灵活性改造“三改联动”,加快煤矿智能改造,加强绿色矿山建设、历史遗留矿山修复。
贵州将加快煤电、化工等行业改造升级,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落实煤电容量电价机制,优化峰谷分时电价政策。
安徽将加快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修复废弃矿山300个以上。
山东提出,将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加快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实施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1.2万个左右。同时,深化节能降碳行动,稳妥实施供暖燃煤锅炉清洁替代。
河南提出,支持中国平煤神马集团等5家企业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加快节能降碳增效,严格重点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
在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方面,陕西、黑龙江、贵州、河北、山东均提出深入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强化煤矿、非煤矿山等领域隐患排查治理。黑龙江明确,要加快煤矿安全有序复工复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