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西安曲江池遗址公园仿佛被时光镀上了一层柔光滤镜,岸边垂柳依依,游人闲庭信步。
近年来,陕西大力开展“无废细胞”创建工程,将绿色发展的基因植入城市肌理,曲江池遗址公园在2024年12月被评为“无废公园”。
“无废公园”让生态与文旅相得益彰
曲江池遗址公园通过制定一系列“无废公园”管理措施,包括废弃物管理、能源利用、公众参与等多个方面,打造生态友好型城市公园样板。
“通过新的生态设计理念,我们增加垃圾分类回收点,开展宣传禁塑令等环保主题教育活动,选用耐旱的本土植物,降低灌溉和农药使用成本。在园路维护方面,我们使用透水地坪,促进雨水下渗,减少地表径流,打造环境友好型公园。”曲江新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园林绿化管理科科长赵家盈说。推广电子导览系统、减少纸质垃圾产生;园区内商户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鼓励可降解包装;枯枝落叶粉碎后堆肥,用于园区绿化养护;打造垃圾分类VR体验屋,让游人沉浸式学习垃圾分类知识,感受科技与环保教育的奇妙融合。
曲江池遗址公园通过科学规划、技术创新和全民参与,构建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无废公园”管理模式,不仅提升了公园的环境品质,也为城市绿色空间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示范。公园让生态与文旅相得益彰,助力西安建设“无废城市”。
“无废社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位于咸阳市秦都区陈杨寨街道的林凯社区积极响应“无废城市”建设号召,扎实推进“无废社区”创建工作。
“林凯社区致力于提升社区环境质量,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定期开展节能减排等专项培训,加深社区工作人员、物业管理人员、居民志愿者等对低碳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咸阳市秦都区陈杨寨街道林凯社区党支部书记柴永梅说。
自创建“无废社区”以来,林凯社区主要从宣传动员和基础设施完善两方面开展工作,在宣传动员上,利用宣传栏、微信群、发放彩页、入户走访等线上线下渠道普及环保知识,并开展“无废”知识问答等活动;在基础设施完善方面,每年春季对小区绿植进行补栽补种、定期清理维护小区内排水管网、雨污分流管网;垃圾分类亭配备监管员,通过监督引导,垃圾分类减量成效显著。
“垃圾分类亭设有专人指导居民做好垃圾分类,不仅垃圾分类做得更好,也方便了居民。”咸阳市秦都区陈杨寨街道林凯社区居民贾淑娟说。
“无废街区”让环保扎根生活
在位于陕北榆林的神木市,海螺湾“无废街区”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八方来客。
海螺湾“无废街区”大量采用废铁、废铝等废弃材料打造创意景观,利用废弃浮标和电视接收器收集雨水,为植物提供自然灌溉,通过废弃钢管与铝材构建发电系统,倡导节约用电,以粉煤灰砖制成海螺井盖,彰显资源循环理念。
“无废商店”内部在装修过程中,全部采用可回收、可降解的建筑材料。展架上展示着各种废旧物品再利用的精彩案例,向游客传达无废生活的可能性和乐趣。
海螺湾以创新与匠心,将废弃转化为艺术,让环保扎根生活,通过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低碳运营模式,打造“无废街区”新样本,加速神木“无废城市”建设。
截至目前,陕西省共创建各类“无废细胞”共819个。全省大力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98家、绿色工业园区10个。
这些看似微小的社会单元,正在通过系统化、标准化的环境管理,构建起覆盖全域的固体废物综合治理网络。
“建设‘无废城市’,可以培育新型的产业链,通过对固体垃圾废弃物,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同时通过对城市‘无废大脑平台’的建设,对垃圾固废进行全流程的数字化监管,推动城市数字经济的发展,提高城市的发展治理水平,此外通过垃圾资源的回收利用的市场化机制的引入,可以降低城市的运营成本,减缓城市生态发展的压力,助推美丽陕西、美丽中国建设。”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魏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