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从长江流域生态地质调查与生态保护修复技术交流研讨会上获悉,湖北省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技术实现新突破。“一种基于地下水流场的硫铁矿山地下水污染修复治理方法”在兴山县广洞湾废弃硫铁矿矿山成功实践,有效降低废水量80%以上,为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治本”提供了重要参考。
广洞湾废弃硫铁矿位于三峡库区香溪河流域,2002年废弃后,矿区地下酸性废水长期排放,影响了香溪河流域水体及周边生态系统环境,成为地方政府的老大难。
“源头减量是一种治本方式,也是生态环境部力推的治理方式,可以大幅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和成本。”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高级工程师、项目负责人王清介绍,中心联合湖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对该废弃矿山开展环境地质调查,查明了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污染风险,决定从源头治理和流域系统性角度出发,开展污染防控及修复,构建矿山环境生态修复技术方法体系。
通过调查发现,降雨是该矿区地下酸性废水的主要补给。降雨携带雨水、氧气与地下巷道里含铁、硫等重金属矿渣发生反应,形成地下酸性废水。“我们还了解到雨水是如何进入地下,地下流动路径等。经过长期测算,平均一天会产生400吨的酸性废水。”王清介绍。
如何从源头上围追堵截?湖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项目负责人段灏介绍,首先用黏土封堵地面缝隙、塌陷坑和出露的巷道,避免雨水渗入地下。建设水渠将矿山上方来水引入他处,减少雨水对矿区地下水的补给。同时,污水处理厂采取新工艺处理地下存量废水,成本更低。“传统方式只是建设污水处理厂处理,每年需要持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成本高。新技术不仅从源头上达到削减废水的效果,费用比传统治理方式降低40%。”
目前,该技术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据介绍,该技术不仅可用于硫铁矿山,还可以用于煤矿、磷矿等矿山的生态修复治理,对长江流域矿山生态修复及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