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工业协会刘峰:煤炭行业科技创新呈现三个趋势
记者:“十一五”期间,我国煤炭行业在很多方面都取得长足进步,不少大型技术装备彻底摆脱了依赖进口的局面,这是否意味着我国煤炭行业科技创新水平已经达到一个新高度?
刘峰:“十一五”期间,煤炭行业科技创新的步伐明显加快,科技的贡献率创新高。在煤田地质勘探、煤炭资源高效开采和清洁加工利用、煤矿重大灾害防治、矿区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建设等方面涌现出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科技创新成果,带动煤炭产量稳步上升。2009年,全国煤炭产量超过30亿吨。
在资源勘探方面,包括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地质钻探技术、井下雷达技术、瞬变电磁法技术、矿井地质保障技术和地质信息化技术有效地提高了资源探明程度和储量,形成了适应我国煤田条件的地质勘探技术体系。
在矿井建设方面,我国钻井技术、冻结和注浆技术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近年来,不论是矿井成井深度、井筒直径,还是建井速度均超过世界其他国家。现在,冻结法施工已成功穿越600m深厚冲积层,国产钻井设备最大的钻井直径达13m。建设一个大型矿井仅需要2年,而过去则需4年—5年。先进的建井技术保证了我国东部地区深部煤炭资源的开发和中西部地区大型矿井快速建设的需要。
在煤矿综合机械化和自动产煤技术方面也取得突破性成果。经过不断创新,目前大功率采煤机、重型刮板输送机、液压支架、大断面掘进机、矿井大运力长距离输送机等大型机电设备基本实现国产化。一方面解决了重大装备从无到有的问题,突破了技术瓶颈,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国产化和产业化生产制造。目前,国产大功率采煤机达到2500千瓦,国产的液压支架采高达到7米、工作阻力达到16800kN,均为世界之最。但是,由于我国小型煤矿很多,采用的采掘设备同国外先进水平依然存在很大差距。
选矿技术方面,年产400万吨选煤厂洗选设备基本实现自给,大型重介质悬流器、大型加压过滤机等选煤设备基本实现国产化。但在高硫煤和难选煤洗选技术方面依然需要加强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研究,适应部分地区煤炭洁净加功能需要,也可以积极进行国际技术合作。
记者:据了解煤炭行业通过参与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课题,科研实力获得了较大提高。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刘峰:“十一五”以来,煤炭行业承担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和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31项,重点科研课题336个;实施国家科技大型示范工程项目13个;建成国家工程中心3个,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12个。涉及煤炭资源开发与利用一大批共性关键性技术难题攻关获得突破性进展。2002—2009年,全行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0项。2009年,全行业获得专利授权182件,同比增长149.31%;新申请专利75件,同比增长97.36%。
目前,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煤炭科技创新机制基本形成。在2009年申报的485项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项目中,70%以上是煤炭企业作为第一完成单位或独立完成单位。
多年来,通过参与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课题研究和行业科技攻关,培养了一大批中青年科技专家。2009年,煤炭行业有3名同志入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记者:煤矿生产,安全第一,但当前煤炭安全生产形势总是充满变数,有人认为这是因为盲目追求产量,忽视科技创新的作用。您是否赞成这一观点?
刘峰:其实科技创新和安全生产、增加产量并不矛盾。所谓产量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进步和装备升级,同时还能减员增效,安全生产也能得到实现。神华集团就是通过提高综合机械化采煤水平,实现“减人提效率”。该公司在日产1000万吨的井下工作面上,一天只需7至8个人操作。这样的大型机械化操作,不但增加了绩效,还减少了人员控制和伤亡的可能性,增加了经济效益,实际上提高了安全生产水平。目前,我国兖州煤业、神华集团、淮南矿业集团等大型的煤业集团都在走科技创新之路,实现“减员增效”目标。总之,只有把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水平提上去,才有可能实现安全生产水平的提高。同时,我们也应该承认,我国煤田地质条件十分复杂,矿井生产中面临种种灾害威胁。有些突发性灾害的发生机理、预报预警和防治技术仍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记者:煤炭行业的科技创新将呈现哪些趋势?
刘峰:预计“十二五”期间,国产综采装备的生产能力、技术性能和可靠性将大幅提高。煤矿生产系统向大型化、自动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十二五”末期,我国将会出现在地面或井下调度中心遥控井下采掘作业的先进技术,出现年产能力更大、自动化水平更高的先进综采综掘装备。其次,随着煤矿安全科技水平的提高,煤矿重大灾害事故多发的局面将会发生长期性根本性好转,监测监控信息化系统得以更加完善。如,煤矿井下煤和瓦斯突出灾害预测预报和防治技术取得新进展,矿井瓦斯地面和井下联合抽采技术进一步完善,瓦斯发电、瓦斯利用制造化工产品等技术实现产业化。同时,对矿井火灾、水害的监测预报、瓦斯和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检测将更加成熟。第三,煤炭企业探索“高碳行业低碳运行”取得初步成效,煤制油、煤气化多联产产业化示范取得重大进展。煤矿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矿区土地复垦,生态修复等目标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