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零部件企业如何在中国市场实现创新
美国天合汽车集团(TRW)一年一度的高层战略专题会议在美国总部举行,他们的话题是探讨如何开拓一个新兴的市场。
这次讨论始于哈佛商学院的案例,一家试图进入中国的外国公司的成功案例。讨论结果和案例里公司的做法基本一致:仅仅依靠简化产品功能或成本结构,无法满足新兴市场的需求,为了进入这些发展中的市场,企业必须创新。
在创新方面,此前TRW也针对低成本小型乘用车市场的相关产品进行过一些研发。这次战略会议后,他们觉得应该用更为崭新的概念来推动这种创新:成立独立的创新小组。第一个创新小组设在中国。这个创新小组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也会与欧洲、美国的技术团队进行合作。
今年4月29日,TRW亚太区总裁古乃希(Nancy Gougarty)在接受《汽车商业评论》采访时说:“中国是一个非常有特点的市场,我们在这里有很强的研发团队,而且这里的市场需求也很丰富,因此我们在亚洲开始这个创新小组,但今后肯定会推广到其他地区。”
吴征是这个创新小组的负责人,他原是TRW约束系统集成经理,现在,和另外8名成员一起,他们正在一年内暂时忘掉自己的本部门工作,开始一段新的创新道路。今年6月,他们将带着自己的创新成果面对面地向TRW全球CEO汇报。
事实上,在过去几年里,如何更有效地创新一直是跨国公司思考的战略问题之一。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通过在新兴市场本地设立工厂以及配合客户引入相应产品,来取得本地市场份额,并保持相对较高利润的产品价格。他们的技术优势体现在本地化的工程团队对客户的服务支持,而并非本地的全新研发带来的产品支持。
但随着市场竞争的演变,参与中国市场竞争的企业逐渐被三个现象所困惑。一是中国巨大的消费潜力,但这个消费潜力却分散到无比复杂的区域市场;二是中国市场的多样性,从高端的技术到低成本的解决方案,都有很大市场,但同样被分割成规模不大的产品市场;三是,中国的低成本制造优势,但近几年,随着周边国家的发展,中国在人力成本等各方面,已经很难说是企业制造基地的最佳选择。一些最初的做法,似乎到了需要改变的时候。
本土自主汽车品牌的迅速崛起,加剧了跨国公司改变的压力。即使是模仿阶段,自主品牌也希望能够与跨国整车企业保持一丝差异化,或是功能,或是成本,这就需要汽车供应商主动做出改进。近1~2年里,中国汽车企业试图进行正向开发的努力,更是逼迫跨国公司提供更合适的产品选择。
关于“跨国零部件 ”的资讯
- 跨国零部件企业如何在中国市场实现创新 (2009-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