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干就干,白松浩背起行囊,南下山东,来到新汶矿务局,与矿工们同吃同住,了解到矿上的钢缆皮带机的钢丝绳、轮衬圈等磨损快、使用寿命短,3个月就要更换一次,不仅增加了成本,还要耽误工期,对生产影响很大。
如何研制寿命更长的“衬圈”?白松浩一头扎进北京的国家图书馆,一个礼拜下来,他一口气看了100多种有关新材料、金属、化工方面的图书,思路和视野一下子打开了,输送机之所以磨损消耗快,主要是因为钢缆皮带输送机的钢缆与轮衬圈的摩擦系数大而造成的。白松浩又背起行囊,钻进河北邢台、邯郸的许多矿山去实地研究,渴了就喝口凉水,饿了就啃一口冷馒头。那时的交通很不发达,有一次为了赶到另外一个矿山,他独自一人连夜步行了几十里地。
多年的学习和实地研究积累激发了他的灵感: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尼龙绳摩擦系数小,能否把尼龙改性,用来提高耐磨性?带着这个想法,白松浩兴奋地赶到北京,分别到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学院等请教专家,在专家们的指点下,经过两年不懈努力,终于在1987年研制成功塑料合金钢缆皮带机轮衬。之后,他一边申请专利,一边赶制了2000多个皮带机轮衬送到新汶矿务局试用,结果表明,使用寿命比铸铁材料提高两倍,延长皮带钢缆使用寿命一倍以上。
欣喜之余,白松浩乘胜追击,连续开发出塑料合金矿山大型绞车衬、分体式地辊轮、天车衬块、筛板、管道等等系列新产品,一口气申报了6项国家专利。
徐州矿务局至今还在使用塑料合金绞车衬,创造了连续使用17年的世界纪录。
在煤矿考察中,白松浩发现用塑料合金、高锰钢材料等制造的弯管、多通、异径等,使用寿命仅5—6个月。经过反复研究,他发现砂轮很耐磨,于是试着用做砂轮的材料—氧化铝、碳化硅,做成板或管状,贴在管件内壁进行实际运行,经过6个月试用证明其耐磨效果非常理想,整条管道使用寿命比塑料合金、高锰钢提高了15—20倍,能达到10年以上,是进口管道的10倍,被称为选煤工业的一次革命。
在矿井和洗(选)煤厂,白松浩发现非金属耐磨材料机械强度低、不耐冲击、易破碎、易脱落,只能用于12公斤以内的冲击强度,适用范围窄,随即萌发了研究金属耐磨材料的想法。在装甲兵工程学院徐滨士院士以及中国矿业大学葛世荣等著名专家支持下,经过无数次试验,终于在2003年9月23日试制成功新型抗冲击疲劳磨损铸钢件。2005年11月,该项成果通过了由天津市科委组织的鉴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材料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安徽祁东矿选煤厂经过750天运行结果显示:抗冲击疲劳磨损铸钢件使用寿命比锰钢分别提高116—317倍。目前,全国有10多个大型煤矿在使用这种新型材料。
令人称奇的是,如此超强耐磨的新材料竟然是用废旧钢铁制造的。白松浩之所以能化腐朽为神奇,其“撒手锏”是完全依靠自己拼搏而获得的20余项国家专利。在成功的背后,白松浩付出了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克服了重重困难,光是提供给矿山试用的新产品就达5000多吨。
专家们估算,这种新材料产品可广泛适用于铁道、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石油、工程机械、水泥、燃煤电厂等行业,年需求量为5000万吨以上,如一次性更换这种新型材料,每年可为国家节约钢材4.5亿吨,利用废旧钢铁4750万吨,节煤3.9亿吨,节电1575亿度,节水13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亿吨。
白松浩的科技成就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他先后当选中国摩擦学术委员会理事、青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选煤协会常务理事等。
1984年底,20岁出头的白松浩决定自己创业。干什么好呢?白松浩把自己关在书房苦思冥想,忽然,书中的一行字像一道亮光在他眼前闪过:世界钢材消耗的45%是因磨损消耗掉的!研究新型耐磨材料一定对国家很重要,那就从开发新型耐磨材料入手吧。
说干就干,白松浩背起行囊,南下山东,来到新汶矿务局,与矿工们同吃同住,了解到矿上的钢缆皮带机的钢丝绳、轮衬圈等磨损快、使用寿命短,3个月就要更换一次,不仅增加了成本,还要耽误工期,对生产影响很大。
如何研制寿命更长的“衬圈”?白松浩一头扎进北京的国家图书馆,一个礼拜下来,他一口气看了100多种有关新材料、金属、化工方面的图书,思路和视野一下子打开了,输送机之所以磨损消耗快,主要是因为钢缆皮带输送机的钢缆与轮衬圈的摩擦系数大而造成的。白松浩又背起行囊,钻进河北邢台、邯郸的许多矿山去实地研究,渴了就喝口凉水,饿了就啃一口冷馒头。那时的交通很不发达,有一次为了赶到另外一个矿山,他独自一人连夜步行了几十里地。
多年的学习和实地研究积累激发了他的灵感: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尼龙绳摩擦系数小,能否把尼龙改性,用来提高耐磨性?带着这个想法,白松浩兴奋地赶到北京,分别到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学院等请教专家,在专家们的指点下,经过两年不懈努力,终于在1987年研制成功塑料合金钢缆皮带机轮衬。之后,他一边申请专利,一边赶制了2000多个皮带机轮衬送到新汶矿务局试用,结果表明,使用寿命比铸铁材料提高两倍,延长皮带钢缆使用寿命一倍以上。
欣喜之余,白松浩乘胜追击,连续开发出塑料合金矿山大型绞车衬、分体式地辊轮、天车衬块、筛板、管道等等系列新产品,一口气申报了6项国家专利。
徐州矿务局至今还在使用塑料合金绞车衬,创造了连续使用17年的世界纪录。
在煤矿考察中,白松浩发现用塑料合金、高锰钢材料等制造的弯管、多通、异径等,使用寿命仅5—6个月。经过反复研究,他发现砂轮很耐磨,于是试着用做砂轮的材料—氧化铝、碳化硅,做成板或管状,贴在管件内壁进行实际运行,经过6个月试用证明其耐磨效果非常理想,整条管道使用寿命比塑料合金、高锰钢提高了15—20倍,能达到10年以上,是进口管道的10倍,被称为选煤工业的一次革命。
在矿井和洗(选)煤厂,白松浩发现非金属耐磨材料机械强度低、不耐冲击、易破碎、易脱落,只能用于12公斤以内的冲击强度,适用范围窄,随即萌发了研究金属耐磨材料的想法。在装甲兵工程学院徐滨士院士以及中国矿业大学葛世荣等著名专家支持下,经过无数次试验,终于在2003年9月23日试制成功新型抗冲击疲劳磨损铸钢件。2005年11月,该项成果通过了由天津市科委组织的鉴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材料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安徽祁东矿选煤厂经过750天运行结果显示:抗冲击疲劳磨损铸钢件使用寿命比锰钢分别提高116—317倍。目前,全国有10多个大型煤矿在使用这种新型材料。
令人称奇的是,如此超强耐磨的新材料竟然是用废旧钢铁制造的。白松浩之所以能化腐朽为神奇,其“撒手锏”是完全依靠自己拼搏而获得的20余项国家专利。在成功的背后,白松浩付出了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克服了重重困难,光是提供给矿山试用的新产品就达5000多吨。
专家们估算,这种新材料产品可广泛适用于铁道、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石油、工程机械、水泥、燃煤电厂等行业,年需求量为5000万吨以上,如一次性更换这种新型材料,每年可为国家节约钢材4.5亿吨,利用废旧钢铁4750万吨,节煤3.9亿吨,节电1575亿度,节水13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亿吨。
白松浩的科技成就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他先后当选中国摩擦学术委员会理事、青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选煤协会常务理事等。